三、在“九二共识”上的攻防战
“九二共识”的失败,也是各方在解读、阐释、现实构建上出了问题的原因。“九二共识”是1992年大陆的海协会和台湾的海基会代表各自的政府在香港会谈的结果,即双方都认为两岸都是中国的一个部分,但是他们在中国的政治内涵上无法达成一致。即大陆方面认为这个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台湾方面则认为这个中国是中华民国。
由于双方无法在这个问题上达成文字协议,于是他们决定各自作一个口头表述。台湾方面的表述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这其实就是一中各表的意思。所以国民党政府一直坚持“九二共识”的内涵是一中各表。
而大陆方面的表述则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换句话说,大陆方面知道双方对一个中国的认知不同,就干脆不谈这个问题,直奔两岸具体事务的谈判,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就好。
但是大陆对一中各表的暧昧与回避,使民进党及其政府得以整个否定“九二共识”,说两岸根本就没有共识。大陆各方后来也一再解释说“九二共识”就是求同存异,但是在官方文件中从来不说这个“异”是什么。
的确,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贾庆林在2005年3月31日会见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时,提到“你们中华民国和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讲起来都是‘一块招牌,两个班底’,大家有共同的基础,没必要搞成对立”。中共中央台办副主任孙亚夫也在一些场合指出,“九二共识”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台研会副会长许世铨也指出,“九二共识”就是求大同、存小异。大同是一个中国,小异是对一个中国内涵的解释。
但是这些都不足以抗衡中共方面在官方文件中不提中华民国、不承认一中各表的事实,可以被解读为不承认中华民国的存在。于是民进党说九二无共识,国民党也百口莫辩。其实当然是有的地方有共识,比如一个中国;有的地方没有共识,即这个中国长什么样。由于互不相让,就和《国统纲领》一样,一盘好棋就这样被下输了。
四、两岸在《国统纲领》与“九二共识”问题上的社会互动模式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启发
如前所述,影响两岸关系的最重要因素是政治和经济利益以及意识形态。但是,从社会互动理论的角度看,在基本维护自己政治和经济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的情况下,他们如何可以改善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仍然可以达致和平发展的目的呢?
第一,打破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逻辑谬误。社会互动理论认为对人和事的阐释决定了他们对现实的认定以及如何处理政治和经济问题。在《国统纲领》问题上,大陆政府本来可以把它解释为一个友好的表示加以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发展两岸关系。况且中共在原则上也不反对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民进党政府也完全可以接受“九二共识”对一个中国的认定,接受在一中各表问题上的模糊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和大陆交往,并不会失去台湾的主体性。但是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他们都没有这样做,于是两岸问题便越来越无解。
打破非此即彼的逻辑错误也是因为人和世界本来就是充满矛盾的,不是非黑即白。如上所述,李登辉说自己是“我不是我的我”,他在台独和统一的问题上最初并不是黑白那么分明。即使现在民进党执政,蔡英文在总统宣誓的时候,不是也面对孙中山的画像,向中华民国的宪法宣誓吗?大陆方面可以把这个解释为台独“借壳上市”,但是你也可以把它解释为台湾和大陆同是一个中国的宣示。一念之差会决定自己对现实的认知并直接影响自己的决策,并导致两岸的战争(冷战或者热战)或者和平。
我在自己的研究中曾经访谈过一些台独人士,也曾经当面问过李登辉、蔡英文、许惠佑、施明德等人关于文化的、历史的中国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即台湾也是文化中国和历史中国的一部分,他们的反对情绪幷不是那么强烈。陈水扁当年承认香港会谈的模式,也是间接承认“一中各表”。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谢长廷也提出过“宪法一中”、“重迭共识”等主张。显然,在一个中国的内涵上也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
泛绿和泛蓝阵营也完全可以拿出自己对“一个中国”的定义,幷在此基础上和大陆谈判未来两岸的政治安排。众多政治人物和学者都曾经提到过欧盟模式,比如宋楚瑜的“一中屋顶”、台大教授张亚中的“一中三宪”等等,都是可以考虑的安排。
中共在如何统一问题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从“一定要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从“老三句”向“新三句”的转变。2000年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2005年又说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在新三句里,大陆和台湾就被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了,而且“中国”取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还一再强调“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包括中国的国名、国旗、台湾在联合国中的地位等。厦门大学台研院刘国深教授的“国家球体”理论(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为一体的两面)、黄嘉树(至少是曾经)认同的“一国两府”的观点都是两岸和解的积极思维。当然习近平时代的态度又趋强硬。但是这一切都说明大陆的态度也是在变化的。
台湾方面在和大陆的互动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而模糊对自己不利的政策,以使两岸关系向良性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一念之差的问题。
非此即彼作为一个谬误也表现在关于两岸谈判的条件上面。大陆政府说台湾必须先承认一个中国;民进党说谈判不能有任何先决条件;马英九政府说六四不平反,统一不能谈。这些都是非此即彼的政治操作。如果都如此缺乏诚意,不视对方为自己人,不愿意妥协,那么两岸便永远面临兵戎相见的危险。
第二,打破政治现实主义的迷思。大陆政府对台湾的强硬态度,其实是建立在政治现实主义基础上的,即认为反正我大你小,只要我全面打压你,你就得向我屈服。于是最近几年来,强迫国际商业航空公司必须在自己涉及台湾的标示中改为“中国台湾”,限制大陆、港澳和台湾的交往等。好像只要将名字改过来,台湾就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了。在大陆和港澳,在一般媒体上,不能提“中华民国”、“总统”、“行政院”等等字眼,实在要提,得加上引号。好像只要不提这些字眼,这些机构就不存在了。这些鸵鸟政策带来两岸和平了吗?当然是自欺欺人,结果是两岸渐行渐远。
民进党政府现在将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想靠美国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是非常靠不住的选项。靠山山要倒,靠水水要乾。只有靠自己,未雨绸缪,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找出来一个和大陆和平共处之道,才能够真的保护住自己的现实利益。
总之,大陆改革开放之后40多年来两岸关系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其中有些比较好的发展势头,比如李登辉时期的《国统纲领》和“九二共识”。但是这些发展,都因为双方(尤其是中共和民进党)没有能够充分理解对方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从而使得这些发展都没有能够持续,并导致了今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汉贼不两立”的局面。
但是只要双方能够克服这些逻辑上的谬误和思维上的迷思,不要把对方视为敌人,从积极方面阐释两岸论述,或许两岸关系能够在双方基本利益都不受到损害的情况下柳暗花明。大家或许就能回归到《国统纲领》、“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原则上面来,合作共建一个世界主义的、欧盟式的中华联邦,也即我说的“邦联式的联邦”与绿营人士李筱峰所说的“中华联盟”,也说不定。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0年11月号,总第27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