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5月26日电/据新华社报道,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指出“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新基建范围的明确将更有效地指引发展方向,让中国在这些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形成“抢跑效应”。新基建短期能够促增长、稳就业、惠民生,长期能增加有效供给,调结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疫情为生活按下暂停键,是互联网、数字化、智能供应链等把人们重新连为一体:全民居家防护,大家通过云课堂、云会议、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方式让工作生活继续;出门不便,“手机下单,送货到家”成为更为大家接受的消费习惯,即时配送网络将防疫物资、新鲜蔬菜、必备药品在30分钟内送到居民家中。随着防疫进入常态化,各大景点、交通、餐饮等领域加速“智慧运营”,助力安心复工。这些成果得益于中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数字经济。
基建是每个时代科技水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2000多年前,秦始皇主持修建了中国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这条从咸阳通到九原郡700多公里的“秦直道”,正是当时最先进的基建代表。30年前,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之后的十年里诞生了亚马逊、谷歌等一批顶级互联网企业。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战略基础,互联网公司很难发展起来。
近三四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快的一次基础设施建设浪潮。我国目前已有世界领先的高铁科技,最长的高速公路里程、拥有多个“世界之最”的中国桥梁。当下大家热议的“新基建”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瞄准的是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发展的高地,旨在全面打造数字经济时代的“信息高速公路”。
每一轮技术变革周期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全产业链技术进步,都会加速产业红利的释放,带来新产业爆发式增长。新基建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头是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是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石。
新基建的核心是连接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促进更高效的互联互通。如果说,航运、公路、铁路连接了国民经济的主动脉,那么即时配送网络则高效连接了“比特”和“原子”。它真正打通了“最后三公里”,让数百万骑手有条不紊地为数亿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构成了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