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11日电/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面对大考,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交上了一份亮眼的答卷。田间上空的无人机、防疫一线的消毒机器人、机场车站的红外热成像测温仪……在国家引导和社会需求的催化下,众多科技力量纷纷登场,为疫情防控开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应用纷纷亮相,助力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
人民日报发表中国社科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吕鹏文章分析,通过这次疫情,数字技术展现出了至少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反应速度和精准度的优势。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帮助有关部门提升疫情预警能力,提高疫情防控精度。例如,在浙江杭州率先上线的健康码,就为识别人员健康状况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辅助工具,很快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并在全国推广。又如,一些物流与供应链企业发挥数字化专业优势,在大规模的物资调配方面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支撑,等等,均彰显了技术赋能带来的良好效果。
二是线上动员的优势。网络上的社群动员展现出“云力量”落地后的巨大动能。例如,某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免费运力对接、仓储及物资中转等服务。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其使用的智能物流平台和一款APP,打造了一个互帮互助、共创公益价值的社群。疫情期间,服务倡议得到积极响应,与平时的社群运营、在线党建密不可分。
三是技术的社会场景开发优势。工信部不久前发出倡议,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很多AI科技公司迅速响应号召,将技术应用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场景中,比如为医患提供基于医疗影像分析的智能化系统,AI外呼系统完成人员排查回访等事宜,AI机器人无接触配送,等等。同时,不少数字平台向各基因检测机构、防疫中心及全世界科学研究中心免费开放了算法和算力,加速本次新冠肺炎新药和疫苗研发。
文章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从“科技支撑”角度而言,我们需要抓住疫情防控提出的新课题,以科技驱动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通过疫情防控的考验,不同的数字平台在不同垂直领域、地理空间的优势力量是不同的,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比如:如何建立协调机制促进各个平台发挥分工优势、避免重复竞争;如何推动技术与治理深度融合,鼓励更多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科技平台企业合作,推动数字能力下沉;如何在强化治理的智能支撑的同时,克服网络安全风险、个人隐私泄露、智能逻辑缺陷,等等。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将这次疫情防控中的经验更好转化出来,为群众提供精细化、便捷化、智能化的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