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0月,林郑月娥通过视频发表施政报告。 |
中评社香港9月25日电(记者 沈而忱)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将于下月14日发表其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目前已就此已展开大规模公众咨询。在《港区国安法》的实施下,修例余波渐散,不少“勇武青年”或提堂判刑、或潜逃出境,今时今日已成香港青年最迷茫的一刻。笔者认为,香港的青年问题绝不仅仅是“青年”的问题,而是社会困局的缩影,涉及不少积压多年的深层次矛盾,包括但不限于教育、房屋、流动性、经济结构等,需要特区政府拿出魄力解决。
在香港蓬勃的金融服务业背后,是产业空心化和单一化。八十年代始,香港的工业逐渐搬上内地,制造业由1980年占全港GDP的24%,下跌至目前的不足1%;而金融服务业则在近年稳定在GDP的20%,若算上其他三项传统优势行业(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四大支柱行业支撑起香港GDP的60%,吸纳了香港约一半的总就业人数。产业空心化导致香港的就业体系呈现高端与低端的两极分化,是造成香港巨大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产业单一化则导致青年毕业后大概率局限在这几个行业中,想要投身其他行业入门困难,或前景黯淡,丧失了向上流动的通道。
笔者相信港府已注意到这个现象,亦意识到危害,于是选定了六项优势产业作进一步发展,以促进本地产业结构多元化。六大优势产业包括文化及创意产业、教育、私营医疗、检测认证、环保工业以及创新科技产业,其中创新科技产业被寄予厚望。只可惜口号喊了一年又一年,港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创科业却并没有给出相应的成果,发展缓慢,步履蹒跚。青年在就业和生活的压力下,纷纷选择金融、医学、法律等“揾钱易”的行业,科学工程类专业并不受欢迎。
在2019/2020年度的施政报告中,林郑月娥花了大篇幅讨论房屋和土地问题,直言“房屋是香港社会目前面对最严峻的民生问题,也是部分民怨的根源,我对此从不掉以轻心。”土地问题困扰香港多年,历任行政长官亦都试图解决。可惜回归后,香港在房屋问题上蹉跎多年,楼价、租金不断上涨,公屋轮候时间亦屡创新高。青年无法安身立命,自然看不到未来。
笔者还想谈谈教育问题。修例风波以来,香港的教材、试卷出现“满纸荒唐言”,鸦片战争帮助中国销烟、日本侵华利大于弊等言论让人心惊,如此教育之下,教师长期带着偏见和误导教学,“港独”思想蔓延校园,不少学生罢课上街参与破坏。究其本质,笔者认为,是回归后香港尚未建立起与“一国两制”配套的教育体系。
八月中旬,香港社会对于“三权分立”的争议再起。据中评智库数据,大约八成港人对此表示不理解,其中三成港人主要受到教育的误导,认为“不存在三权分立”之说违背其过往的教育认知,他们称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都是“三权分立”,因此难以接受“三权分立”不存在的事实。这足以看出,香港的教育内容完全与回归后的现实不匹配,与《基本法》更是存在出入,遑论培养建立国民身份认同。
只是这样粗略地分析便可发现,香港回归后出生的这代年轻人,从教育到就业,再到置业,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或障碍,这证明青年问题的病根绝不是出在青年人身上,而是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偏差。在这种情况下,推出再多的青年政策,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派再多的糖,也只是饮鸩止渴。笔者认为,特区政府需要拿出魄力,制定长远的、延续性的政策,解决社会各项深层次矛盾。否则当这批年轻人不再年轻,还会有下一批年轻人落入恶性循环,那么香港如何能够繁荣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