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14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9月9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研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问题,研究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决策部署落实情况。
广州日报发表评论员练洪洋文章表示,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强调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意义重大而深远。
文章分析,流通体系之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定位。第一阶段是“依附论”,流通为生产而存在,是生产的依附。第二阶段为“平台论”,流通是市场主体获取商品、要素和信息的渠道与平台。第三阶段是“先导论”,流通在引导生产、扩大消费,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被视为先导性产业。
尤其在电商时代,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之后,现代流通的触角已延伸到了生产与交换的每一个环节,让生产与交换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现代流通不仅是一个货物转移的过程,同时还是形成价格信号的前提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能够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引领消费模式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因此,有人把现代流通称之为“新流通”,以示与传统流通的区别。可以说,无论是国内循环,还是国际循环,都离不开一个高效率的现代流通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流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环境显着改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流通业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压力测试。毋庸讳言,行业在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基础设施不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发展,流通体系面临品质不高、发展不规范等问题,传统流通企业数字化能力不足,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文章提出,破除“中梗阻”,打通“大动脉”。构建现代流通体系要聚焦“难点”、找准“痛点”、打通“堵点”,先让流通体系“通”起来。在内循环中,要推进大流通网络建设,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形成畅通高效的全国骨干流通网络;要建成全国统一市场,打破分割封锁和行政垄断,让社会资源能够在统一规则下自由流动,显着降低流通成本。在外循环中,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国内流通渠道向外延伸,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要创建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
提升“科技范”,赋能“新优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现代流通产业更是如此。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向科技要生产力,应成为现代流通产业的主攻方向。政企应共同努力,加快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科技、电子标签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
合理“定规矩”,当好“裁判员”。在现代流通体系构建中,要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作用主要体现在,统筹推进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善行业标准和制度规范。比如,构建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建立流通信用体系,推动建立行政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市场化综合信用评价机制、第三方信用评价机制等信用评价模式等。完善相关制度之后,便是吹好“哨子”,维护制度环境的公平性。
发展大产业,要有大格局。把现代流通业做成国民经济大产业,要顾眼前还要谋长远,打好基础,稳步推进,确保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