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刘江永 |
中评社北京9月2日电(记者 徐梦溪)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刘江永近日接受中评社专访,回顾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执政九年来中日关系的走向与重要节点,分析了在处理中美日关系时的“安倍逻辑”,指出安倍保持在日美同盟的框架内适当调整和中国的关系。安倍意图通过自民党新的总裁选举,建立一个“没有安倍的安倍内阁”,延续和贯彻安倍的基本路线和政策。
安倍时期的中日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
刘江永分析指出,安倍时代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2006年到2007年的第一次执政,第二部分是从2012年底到2020年9月15日,总共是9年时间。
他指出,客观来看,在安倍执政的第一个阶段,中日关系实现了“从冷到温”的转变。在第一阶段,安倍由于在2006年上任后没有参拜靖国神社,而是迅速访问中国,实现了“破冰之旅”,改变了小泉纯一郎任内由于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领导人交往不得不中断的局面,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在第二阶段,就是安倍第二次执政,中日关系经历了“由温到凉”的过程。安倍上任之前,日本野田佳彦内阁在钓鱼岛问题上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安倍实际有机会再一次改变中日关系的下滑趋势,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在执政一年时,为了体现历史观和对日本右翼势力之间的承诺,以总理大臣身份参拜了靖国神社,导致没能实现“二次破冰”,并且让中日关系继续降温。这种情况持续到2014年,由于中方的努力,北京在举行APEC会议时仍然邀请了安倍访华,虽然这一次安倍是在多边场合和习近平主席接触,没有举行正式会谈,但双方逐步把从多边的接触过渡到中日双边领导的交往,这个过程应该说又是一个新阶段。
第三阶段,中日关系经历了“从冷回温”的过程,这个阶段从201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9年6月,就是大阪20国集团峰会,中日关系逐步转向正常发展的轨道。在这个阶段中,安倍没有正式参拜靖国神社,但他的历史观和战争观没有改变,他通过间接的方式变相参拜靖国神社,满足了国内右翼对他的期待。同时,安倍最大的政治目标是修改日本宪法,修宪可能受到周边邻国舆论的警惕,如果这时日本同中国、韩国的关系同时恶化,对安倍修宪的外部环境是不利的。再加上日本自民党内的一位重要人物——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愿意积极发展同中国的关系,在这一阶段起到关键作用,往往是他带着安倍的亲笔信到北京来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活动,为中日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于是,在中日双方的这种努力下,两国实现了李克强总理访日和安倍访华。如果没有疫情的影响,习近平主席也应该在今年春天访问日本,但很遗憾,受到疫情影响,邀请被顺延了。在这一阶段,中日关系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整体还是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对此,中国外交部也给予了一定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