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推动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效协同
http://www.CRNTT.com   2021-05-13 09:20:24


 
  二是需求侧管理要围绕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做到更加积极有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加快培育包括现代市场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和新型消费体系等在内的完整内需体系,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而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除了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外,还要求需求侧管理的配套支持。具体而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要围绕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综合施策,还应该充分体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要求,积极促进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尤其是要坚持就业优先,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和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保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另外,需求侧管理要在挖掘国内消费潜力、加快消费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要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合理增加公共消费,依托公共消费更好带动居民消费增长,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力促进消费数字化转型。

  三是需求侧管理要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做到中性适度。需求侧管理必须要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看到,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形成旺盛内需已经不仅仅是短期的政策目标,而是一个长期的要求。这不仅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长期的结构性问题,还要加强需求侧管理,促进消费升级、完善投资结构,通过需求升级牵引供应链和产业链创新发展。为了同时满足长期、多目标的要求,需求侧管理就不可短期过于激进,应比以往更加中性和适度,在运用当期政策解决迫切性问题、保持经济运行总体稳定的同时,还要前瞻性地考虑到对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需求侧管理必须要把握政策力度,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和节奏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实现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协同。

  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

  文章分析,从供给侧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与需求侧管理有效协同,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供给和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即“巩固、增强、提升、畅通”,要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更加着眼畅通国内大循环,针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卡点、堵点,破除相关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各环节有机衔接,加快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供给质量以更好满足市场需求转型升级的需要,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在这一过程中,要抓住重点,积极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提升服务业效率和质量,从而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最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现内需与外需的高水平协调发展。一般而言,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这进一步要求实现内需与外需、进口与出口、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要素低成本、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这种低成本、出口导向的高速增长模式已愈来愈不可持续,核心技术缺失、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低、国内市场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意味着中国需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实现内需和外需的高水平协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提高整体创新能力,提升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塑造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