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盟国家需要将中美两国拉回到谈判桌上,携手一致,在经济、安全等议题上重建规范。 |
中评社香港6月27日电/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屹博士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6月号发表专文《寻求地缘经济学与地缘政治学的“黄金分割”——从东盟视角看中美博弈》。作者认为:“印太”地区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多元化地区,很多东盟国家都能看到这种缩影,尽管在包容性方面有如新加坡这样的成功国家,但也有很多不成功国家。我们还应将这种注意力从东盟国家转移至东盟外的域内大国。“印太”地区的复杂性源于多种不同政治经济体系的共处,关于历史的多元表达,很容易走向带有消极性的互相排斥的民族主义的反面,不同的国家安全观念和不同的长期远景,竞相塑造了本地区的未来。中国—东盟关系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与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的引领作用是密不可分的。财富是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各国的普遍追求。文章内容如下:
一、东盟视角如何看“印太”战略
1.“印太”概念的提出源于冷战思维
2011年前后,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曾因强调印度对于美国的重要性而频繁使用印太概念,较之希拉里,特朗普将“印太”放在了更高的层面,标志是2017出现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美国在背后推动印太战略是为其政治利益服务。印太概念并非始于冷战结束后,其渊源可追溯至产生于冷战期间的“亚太”概念。东盟从冷战期间的“东南亚反共条约组织”蜕变出来以后,也使得冷战色彩浓重的“亚太”概念失去效用,这是促使美国今天提出“印太”战略的根本原因。①两者在对抗效用和冷战思维上本质相似。从另一角度讲,东盟的角色推动着“亚太”成为“印太”,成为泛亚理念的代名词。
美国重提“印太”,是为了对冲“亚太”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对冲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抵制中国在亚太地区不断提升的影响力。不论是“亚太”还是“印太”,以互信作为基础才能积极提升地区合作与共同繁荣稳定。马来西亚著名学者胡逸山指出,美国提出的“自由与开放的印太”(FOIP)太过于空洞,“印太”概念背后的美国战略意图还有待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