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3月24日电/2021年春分刚过,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牧民杜成峰也迎来了自己的忙碌期。不过,此“忙”并非“放牧忙”。
新华社报道,近二十年来,寒冬一过,杜成峰便独自驾车,背上行囊,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只为找寻自己毕生的守护——岩画。
这名45岁的裕固族汉子皮肤黝黑,眼眸深邃,平时少言寡语,但说起自己与岩画的不解之缘,他立马侃侃而谈。1997年,杜成峰在自家草场放牧时,偶然发现了岩壁上刻画的动物图案。
“当时以为是父辈留下的,因为被这些生动的图案吸引,我开始用纸笔进行临摹。”杜成峰回忆说。直到后来,经一位作家朋友提示,杜成峰才知道那是历史久远的岩画。于是,他开始大量购买和阅读相关书籍,了解这种“人类童年的语言”。
岩画,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出现,是古代先民利用石器、金属器或矿物质颜料在岩石上制作的图案作品,是一种全球性文化现象,对于研究古代民族的历史、生态、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境内遗存着数量庞大、题材广泛的岩画资源,多为凿刻而成,主要分布于山坳深谷之中。
然而,岩画的保护却是世界性难题。杜成峰说:“岩画长期暴露在露天环境中,难免风化损毁,很难将其永久留存。”目前所谓的保护措施,就是尽可能全面地进行岩画普查,做好记录、留档,尤其要保存好影像资料,这样也可为后续保护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在意识到岩画的珍贵之后,杜成峰于2003年花了3万余元购买相机、GPS等设备,正式开展户外考察,开启他对家乡岩画的“抢救”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