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现场。(图片来源:人民网) |
中评社北京9月20日电/“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访谈现场一句清唱就击中人心。唱过千万遍的歌曲,再张口仍然蕴含着浓浓的情感,声入人心。这是李谷一演唱的魅力。
改革开放之初,她以一首《乡恋》推开窗,让人们看到百花齐放的文艺之春。《我和我的祖国》《难忘今宵》《绒花》……她以甜美细腻饱含深情的嗓音留下了几代人传唱的经典之声。从学花鼓戏的小姑娘一直唱进人民大会堂,从颠覆传统唱法到创业轻音乐团,从创作戏歌到合作年轻音乐人,李谷一在艺术道路上的创新从未停止。未来,她还要“继续以无限精力去歌唱”。
从“不喜欢花鼓戏”到唱进人民大会堂
强国论坛:您最初为什么选择学习花鼓戏?学习岁月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李谷一:最早我是学声乐,但是那时老师觉得我没有变声,所以让我先学舞蹈,让我在湖南艺术学院舞蹈专修科学古典舞剧。后来我转行到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从1961年就开始学唱我的花鼓戏。有一件最难忘的事,就是1965年我们来北京汇演。当时我们有十个小戏在中南五省汇演的时候表现不错,来北京汇报。我们在大会堂小会堂给领导人演出,后来我还上了天安门观礼台。作为一个地方演员,又那么年轻,能够到人民大会堂演出,又能上观礼台观看10月1日的国庆大游行,在那个时候见到了毛主席。后来在人民大会堂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接见我们,跟我们照了相。这是我终身难忘的。从不喜欢、不了解、不理解到最后喜欢花鼓戏,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就是花鼓戏演员的一个大概过程。它是我艺术的起步,是我以后艺术道路长河的根基、土壤。
<nextpage>
文艺为人服务 唱出生活酸甜苦辣
强国论坛:《乡恋》当年引发的争议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有哪些意义?
李谷一:改革开放以后,《乡恋》开始突破“关卡”。当时对这首歌,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种声音的表达不太“革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甚至批判。文艺创作,我们情感的抒发到底应该怎么走?只有一种吗?这首歌在当时来讲就是一种创新和尝试。我唱这首歌的时候想区别于过去歌曲的唱法,所以用了半声、轻声,很抒情的演唱方法,比较柔美、比较甜美地去唱它,唱人的情感。改革开放是以人为本,我们文艺是为人服务,人的七情六欲,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很多东西我们要表现出来。一种情感就太单调了,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情感。高强响硬的作品是需要的,但不是唯一。按照当时的评论,这首歌在那个时候是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因为它毕竟是推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让我们知道文艺创作是百花齐放,不是一花独放。各种唱法都有喜欢的群体,个人可以保持自己的唱法。但是有一点,就是要老百姓喜闻乐见。
强国论坛:怎样看待《难忘今宵》成为大众心中难以超越的“春晚记忆”?
李谷一:《难忘今宵》本来是为春节晚会创作的,现在大家约定俗成,不听《难忘今宵》就觉得晚会还没有结束,意犹未尽。现在很多学校、单位包括家庭的聚会,也要把唱《难忘今宵》作为一个结束的“仪式”。为什么?它的歌词太绝妙——“神州万里共怀抱,共祝愿,祖国好”——不管你在哪个角落,只要是炎黄子孙,都会有这个心愿,希望祖国一天天强大;“青山在,人未老”,亲朋好友“明年春来再相邀”,旧的一年过去了,新年也可以做很多计划,做很多事情。大家就把它当成辞旧迎新的一个仪式。每年春晚辛苦的都是舞蹈演员、舞台工作者、导演组,他们一步都不能离开工作岗位。舞蹈演员来回换衣服,很辛苦,满身都是大汗;舞美灯光师也到不了前台,看不了节目,只能在后面听声音。作为文艺工作者,逢年过节是我们工作最忙的时候,也是最应该忙的时候,从事这一行就应该有心理准备。所以不能跟家里团聚,家属们也都能够理解。我们不在乎这个事情。
<nextpage>
探索改革 创业中国轻音乐团
强国论坛:1982年您创办了中国轻音乐团。乐团在创办和运营中经历过哪些挑战?
李谷一:1982年我从中央乐团出来组建中国轻音乐团。一是做艺术品种的改革,那个时候“轻音乐”是外来词,不完全是流行音乐,也不完全是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里面包罗万象。我们是两部分,一个是乐队,一个是歌唱,西洋的、民族的、通俗的唱法都有。我们最大的实践就是文艺体制的改革,这也是最重要的。当时就想试一试,后来给我们批的是“官办民助”。办,但是国家并不养你们,想要自己走市场经济这一轨。当全国大环境都没有改的时候,一个品种改,很难。当时因为我名气比较大,自己又是团长,所以要去和演出公司谈业务,为了100块钱都要谈到晚上两三点钟,事无巨细,而且必须每一场我都得去演唱,很累很累。财、物很困难,尤其人才进不来,很多人都是义务为我们服务。开会、学习、研究策划节目都是在我家里。排练的时候,因为孩子们住的比较分散,有时候借回龙观宾馆的礼堂去排练,来回就得四个小时,都是自己打车或者坐公共汽车去排练,很艰苦。当时我们的口号是“农村包围城市”,先在农村演出实践一下,看我们这个艺术品种老百姓欢不欢迎,最后才到城市演出。我们到湖南边远山区演出,到江苏苏北地区十个城市演出,应该讲是非常成功的。后来我们到大城市演出,北京很多领导同志来看我们演出了,对我们鼓励很大;美国前总统里根和他的夫人南希1985年来中国访问的时候,中国轻乐团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们演出;我们还参与了很多义务演出。表现得还是蛮好。后来我们又回归了文化部。
传扬戏曲文化 “戏歌”味更浓
强国论坛:作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戏传承人,您在传承花鼓戏上做了哪些努力?
李谷一:花鼓戏是我艺术的土壤,也是我的根,在我的歌曲里面有很多花鼓戏的成份在里面。我录音的时候录了一些花鼓戏,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尽量演唱我的花鼓戏。90年代初,我提出了“戏歌”这一概念——戏曲有几百种,创作者把元素提炼出来,用创作歌曲的办法新写的一种艺术歌曲,用创作歌曲的方法把戏曲的元素融到里面,有浓郁的戏种风格。比如《前门情思大碗茶》,1984年我和姜昆在春晚演唱的《刘海砍樵》。我在唱《浏阳河》的时候也保留了戏曲的味道,有几个字用湖南地方的方言唱;《故乡是北京》里“走遍了南北西东”,如果没有学过唱京剧,或者大鼓,可能就唱不好。戏歌突破了地域、语言,能够让更多的老百姓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戏曲。戏曲行腔出来就不一样,味道更浓,让我们的古老的戏曲能够更传承、传播、传扬和发展。
<nextpage>
时代要求作品不断出新
强国论坛:现在一首歌成为“经典”是否越来越难了?
李谷一:对经典作品我有四点看法。第一,思想性,一定是真善美、正能量,符合我们的国情和民情。第二点,艺术水平,不管是男声或者女声,不管是音乐还是歌词,都是高标准的。比如《难忘今宵》的旋律、歌词,我们唱的是家国情怀、大爱无疆。当然也有“小”的,像《乡恋》,唱小情、家情。第三点,群众性,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第四点,时间性,不是唱几个月或者几年,是很长很长,永远流传下来。我们有很多经典,50年代以后的电影、歌剧歌曲,很多传到现在,永远唱不忘。为什么现在经典难形成?其实也不见得。很多歌曲也还是形成了,因为现在的作品丰富多彩,越来越多,平台也越来越多,所以有点不知道从哪选择了。这个时代就是节奏快,听歌、唱歌也是如此。观众要求演员更换得特别快,愿意不断看新的作品出来,所以很难“经典”。但实际上有很多歌曲是写得不错的,而且旋律大家都很喜欢,尤其有很多影视作品的音乐写得很好。
合作年轻人 挑战带来惊喜
强国论坛:近年来您和很多年轻音乐人合作,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李谷一:是给我一种激励,一种鼓励。比如说我和霍尊唱《一念花开》。霍尊是老百姓都已经熟悉的年轻演员,唱得非常好,我现在已经75岁,他才26岁,我们俩加起来100多岁,必须要跟他配合,跟他缩短这个距离,声音的用法就要返回16岁之前那个声音,所以对我是很大的挑战,而且我也愿意接受这种挑战。还有和小虫他们合作的《龙文》,也不能唱得很老气,像我这个年龄,要唱很年轻的声音,对于一个老同志来讲就是一个挑战。给我一个最大的惊喜和感慨是,小虫把我的中低声部发挥得很好。过去我这个声部唱歌都是往高唱,唱到HighC,到降B,中低声区反而唱得很少,他恰恰把我中低声区挖掘出来了,拓宽了我的音域,让我非常感动,非常兴奋,我非常感谢他。和任何一个音乐人或者跟任何一个年轻艺术家合作,对我们来讲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种激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nextpage>
以有限生命无限精力探索歌唱
强国论坛:您在基层慰问演出活动中有哪些难忘经历?
李谷一:我们经常去部队演出,边防、海防、空军,很多地方我们都去过,最难忘的就是老山前线。我们去了一个月,在战场的前沿,炸弹还埋在我们这边,司令带我们走的时候说你们一步都不能落,一个一个踩着我的脚印走,走偏了要踩到炸弹。我们在演出中看到很多年轻人剃光头了,他们说要上前线,如果受了重伤,留头发不好抢救,给我们震撼挺大的。他们年纪轻轻地坐在那里,为保卫祖国,作出牺牲的准备,看到自己的亲人来慰问演出还是欢天喜地的。一想到每次火灾、天灾、地震的时候,总是人民解放军冲在前面,他们为国家的安全献出自己的鲜血和宝贵的生命,就有讲不出来的心酸和难过。希望我们能够懂得他们,能够懂得保卫我们的这些人民子弟兵,珍惜和平。
强国论坛: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您有哪些感受?
李谷一:我从艺57年,是一步一步走过来、一步一步感受过来的,对国家的变化,我自己的成长,都是深有体会的。一个人成长,离不开好的环境,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也离不开自己的艰苦奋斗,离不开老师、同行们的鼓励和支持。改革开放开始,我自己去探索去创新,唱了很多歌曲,这几十年都是在党的培养下、国家的培养下,在同仁们、老师们的帮助下,自己一步步走到现在。现在我退休了,但是我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可能是无限的,我愿意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精力,在歌唱事业中,向党、向国家奉献自己的余热。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