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13日电/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是中央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和中国产业发展内在要求提出的战略任务。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健全体制机制,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这些都为我们聚焦产业链现代化这一关键问题精准发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晓华文章表示,所谓产业链现代化,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产品和服务生产各环节所构成的链条能够充分利用当代先进科技成果、生产组织模式和经营管理方法,整体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行列。具体来说,产业链现代化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在国际分工方面,要求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在发挥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整合全球自然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各种中间投入品等生产要素;在产业组织方面,要求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产业配套相对完善,大中小企业分工合理、相互合作、融通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在创新能力方面,要求产品研发设计、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强,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引领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在掌控能力方面,要求在高科技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处于全球价值链主导地位,产业发展自主性强,具有抵抗外部冲击的韧性;在经济效益方面,要求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产业的增加值率和利润率高;在可持续性方面,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包容性发展。
从这些特点和要求可以看到,产业链现代化是基于全球竞争对本国产业链提出的发展要求。因此,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要处理好产业链的全球化与自主性之间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既要顺应全球化趋势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也要保障产业发展自主可控,从而为加快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建设制造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链现代化要求融入全球生产网络
文章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进步带来通信和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产品的模块化程度显着提高以及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推动下,全球分工格局从各国间生产不同最终产品的水平分工进入产业内和产品内垂直分工的新阶段。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和产业能力,在特定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由于最终产品生产过程的各环节、各种中间投入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和产业能力不同,跨国公司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品性能、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会通过进出口贸易或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把价值链不同环节和不同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布局在最合适的区位。由于各国间生产要素禀赋和产业能力不同,因此一个国家只在某些产品、环节的生产上具有优势,而且限于资金、人力资本的约束,也无法全面弥补在其他产品、环节上与世界最优水平的差距,因此不能做到所有产业、全产业链通吃,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将资源聚焦于具有优势的产品生产上,对于不具优势的中间投入品则进行全球采购,以此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形成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最终产品。
经过数十年的深度全球化,世界各国经济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高度依赖的关系,产业链也深度交织在一起。从任何一种最终产品向前追溯,其生产过程几乎必定会有处于其他国家的生产环节或来自其他国家的中间产品。大多数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交付过程已经无法完全在单独的国家完成。不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一个国家不仅很难使本国产品生产具有全球竞争力,甚至会无法维持产业链的正常运转。因此,产业链的全球化是无法回避的,现代化的产业链一定是开放的、全球化的产业链。
产业链现代化要求产业发展自主可控
文章指出,重视产业链的开放性、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弱化一个国家内部产业链的重要性。产业链的相对完整性、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对全球价值链的掌控力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一国内部的产业链条决定了国际分工利益的分配。在全球化生产网络中,不同国家所处的分工地位、获得的福利分配差异巨大。那些具备知识、技术、高素质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国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由于技术和产品的垄断性,坐享高额利润;那些只依靠自然资源、人口等初级生产要素的国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由于产品的可替代性强,市场竞争激烈,巨大的资源消耗和人工投入只能获得微薄的回报,而且由于本国产品的可替代性强,当资源、人口优势丧失或出现更低成本的竞争者时,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制约。因此,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发展中国家要改善国民生活、提升经济竞争力,必须改变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而这又依赖于提高本国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