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28日电/壮丽七十年,弹指一挥间。
短短七十年,减贫七亿人。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曾由衷赞叹道,“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
海伦•克拉克的赞叹,是因为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
中国减贫有多辉煌,中国扶贫就有多艰辛。
如今曾生活在中国农村80岁左右的老人,儿时几乎都有过挨饿受冻的经历。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在旧中国再常见不过了。
新中国成立让亿万人民翻身得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让全国3亿多无地农民获得了宝贵的土地,根除了导致人民贫困的制度因素。
1950年到195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8%,亿万人民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但当时由于生产低效等原因,直到改革开放前,广大农村群众生活仍然艰难,吃不饱饭的人在全国农村比比皆是。
按我国当时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50元人民币属于贫困户的标准,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2.5亿,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33%。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逐步全面推开。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78年至1985年,全国农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了14%,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97%。农业土地产出率大幅度提高,农村贫困状况大幅度缓解。全国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迅速下降到1.25亿人,平均每年减少178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4.8%。
这时,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由制度约束转向区域约束和能力约束,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
1982年,国家启动“三西”(甘肃定西、河西,宁夏西海固)专项扶贫计划,1986年成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1994年以后先后颁布实施《国家扶贫攻坚计划》和两个为期十年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持续推进扶贫开发。到党的十八大前夕,中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276元,增加到2010年的3273元,年均增长1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然而,贫困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扶贫仍有许多“硬骨头”。
“三西”就是“硬骨头”之一。
“三西”为何那么穷?不是因为人懒,而是因为自然条件过于恶劣,严重缺水、靠天吃饭的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扶贫脱贫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