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金门“闽南文化”立县的两岸融合功能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24-08-30 14:21:37


表一:历任金门民选县长施政主张
表二:金门地区综合建设方案
表三: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
  中评社╱题:金门“闽南文化”立县的两岸融合功能分析 作者:阮莉(漳州),闽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摘要】1992年11月金门进入地方自治阶段,在首任民选县长陈水在的两届任期内,逐渐孕育幷形成了以闽南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立县施政方略,且为继任历届县长所传承发展。把连结两岸的闽南文化作为立县主张迥异于台湾本岛90年代以来风行的社区化、本土化浪潮,体现了金门独特的生存策略。身处两岸对峙前沿半世纪之久的金门选择闽南文化作为立县之本,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闽南文化具有建构连结大陆-金门、海外-金门、台湾本岛-金门的黏合功能,是为实现金门扩大生存发展空间、寻求大陆-台湾双方支持的有效途径,是对“去中国化”政策的抗争。本文以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功能理论为分析框架,阐释金门如何运用闽南文化满足其生存发展需求,以及闽南文化在反“去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阐述金门文化实践对增进两岸融合的积极意义。

  一、历史转折中的两岸三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蒋经国通过“革新保台”运动,大力启用台湾本土精英,实施“十大建设”、重点工程建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等项目,实现了台湾本岛经济的三级跳,从加工出口的轻工业经济向重化工业经济进而向高新科技经济的产业升级,进入到了后工业化社会。1987年7月台湾宣布解严,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总统”幷于1990年当选第八届台湾地区领导人,而后他以其政治手腕,异常强势地收编权力,迅速摧毁了国民党的元老派。李登辉在羽翼未丰时极力伪装,假意服膺经国先生“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政策,大权在握后,即彻底显露出其根深蒂固的“台独”本性。李登辉执政的十余年间,他极力支持台湾本土势力发展,扶持岛内外“台独”势力,笼络黑帮势力,盗用学生民主诉求,通过《认识台湾》等歪曲的历史教育和舆论引导,推行了本土化运动,企图建构台湾“主体意识”。

  海峡西岸的大陆于1978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果断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主张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通商,推动两岸同胞直接接触,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1987年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同年,台湾地区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随着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经商热潮的发展,1988年大陆制定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提出台湾同胞到大陆投资享受相应外商投资的待遇。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向全世界表达了大陆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决心,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及“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真知灼见,推进了大陆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解答了世界的疑虑,极大激发了台商投资的热情。当年台商赴陆投资项目和金额分别比1991年增加了2.7倍和3倍①。

  台湾本岛和大陆局势的深刻变化,直接影响着处于两者之间的金门。台湾当局宣布从1991年5月1日零时起终止动员戡乱时期,但旋即就以中共未放弃“武力进犯”,金门马祖仍处于战争边缘为由,宣布金门马祖仍处于戒严阶段,实施戒严法管理。这引发了金门马祖民众强烈抗议,5月7日爆发了金门马祖请愿团在“立法院”静坐示威的活动。5月15日,一项名为《外岛地区安全维护条例》的金马特别法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管制的范围和力度。

  然而大陆东南沿海和台湾本岛欣欣向荣的经济状况,令饱受战争残酷与生活凋敝之苦的金门民众羡慕不已,面对日新月异的两岸局势,出于对自身生存发展的深沉思考,金门马祖方面首先提出“两门对开、两马先行”,以金门和厦门、马祖和马尾为试点先行两岸“小三通”的主张。1992年3月23日,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在接受台北《中国时报》专访时,表示福建十分乐意接受幷支持金门马祖方面的提议。在金马人民的有效抗争下,台湾当局终于同意两岛于1992年11月7日结束了战地政务管制,进入地方自治阶段。

  二、地方自治下的金门县政

  从1949年两岸分隔到1992年金门解严,金门执行着“军事第一、战备为先”的路线,经济社会发展远落后于台湾本岛和大陆东南沿海。伴随着1992年国民党军队的大批量撤离,金门的军需经济遭遇重创,如何因地制宜地建设金门成为了县政的首要问题。

  (一)历任民选县长的施政纲领

  1993年金门举行了首届县长选举。截至目前,金门共有八届民选县长,分别为第一、二届陈水在,第三、四届李炷烽,第五届李沃士,第六届陈福海,第七届杨镇浯,第八届陈福海。通过梳理历任县长的施政主张,我们可以看出这三十年来金门的自身定位和发展路线。(见表一)

  [表一:历任金门民选县长施政主张]

  (二)金门县综合建设方案

  1991年台湾当局首次投入巨额经费有计划地支持金门开展大型综合建设,金门据此制定了《第一期金门地区综合建设方案》,而后1999年,制定了《第二期金门地区综合建设方案》。2000年起,金门根据台湾当局新制定的《离岛建设条例》共制定了六期的金门县离岛综合建设实施方案。这些建设方案为我们进一步瞭解金门与台湾当局互动下的县政发展路线,提供了更清晰的线索。(见表二)

  [表二:金门地区综合建设方案]

  (三)以“闽南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立县主张

  1996年陈水在在《金门学》丛刊序言中说,“金门就像一颗越磨越光的宝石,在不断的历练中,绽放着历史的光芒。然而,社会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原本台闽一家的文化渊源,逐渐被漠视与淡忘;……金门的魅力,不仅显示在‘固若金汤,雄镇海门’的军事面,更彰显于‘空中起百代文章’的人文面”②。1997年他发表了《以文化立县——使金门成为文化绿洲》的文章,系统阐述了“文化立县,观光金门”的施政方针。他在文章开篇就写到:“历史上,可能从来没有一块边界岛屿,如同金门一般,既是海滨邹鲁,又是雄镇海门,既有大儒来访,也有海盗出没,人文与军事盘结,建构出金门刚柔幷蓄的岛屿特质,散发出金门人美满祥和的生活观。人文之气,贯穿发迹一千六百年的金门,因之‘文化立县’可以使金门在摆脱军事管制,迈向现代化之际,重建金门人的尊严,进而找回金门人生命的活水源头。”③1998年,再度蝉联县长的陈水在向议会做施政报告时,更具体地指出,观光似乎是金门别无选择的道路,金门观光最重要的资产,不在好山好水,而在金门有傲世的闽南文化、战地文化。陈水在把金门的文化核心提炼为闽南文化,强调金门传承了中原文化的血脉,主张用闽南文化连结金门与大陆,用大陆的庞大腹地激活海滨邹鲁金门的未来。

  用闽南文化连接大陆、充实观光产业发展的文化主张,得到了继任金门县长的传承,幷在金门综合建设方案中得以贯彻。第三、四届县长李炷烽提出要深化金门优势,推动闽南原乡建设。第五届县长李沃士提出要赓续办理文化景观、古迹修复工程,形塑闽南原乡的景观,开展与厦门各景点的差异化互补合作,推广金门闽南原乡——保存有漳厦泉都没有的完整闽南传统聚落风情。第六届县长陈福海主张两岸以活的闽南文化和战地文化共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7月大陆成功完成金门通水工程,陈福海不顾民进党当局的反对,坚持举办庆祝两岸通水典礼,向大陆方面表达了“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的感激之情。第七届县长杨镇浯认为金门的发展必须集结在地、台湾、大陆、东南亚的力量才能成功,应立足两岸要冲的地理特点,善于利用闽南文化、战地史迹、金侨社群去实现新的发展。2022年12月,陈福海回任县长,提出建立金门非军事区,协商两岸通电,推动两岸通桥,达成金厦生活圈的施政主张。金门第二、三、四期的综合建设实施方案都把“发扬闽南文化”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推进。

  三、金门视域下的“闽南文化”表述

  金门县政府为了表达对“文化立县、观光金门”的决心,让金门的历史和文化发挥出更好的效益,2003年金门县举办了台湾地区首个以“闽南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2006年举办第一届“金门学”学术研讨会,而后形成了“闽南文化”和“金门学”两个研讨会隔年轮流举办的模式,这为树立金门闽南文化重镇的形象,扮演台闽文化脐带的角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金门主办的历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见表三)

  [表三: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

  (二)金门视域下的“闽南文化”内涵

  2003年金门首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主办单位——金门县立文化中心在接受《金门日报》采访时,对 “闽南文化”作了如下的论述:

  闽南文化起源于中原,在福建融合了闽越文化,历史上亦因海外交通的发达而与外洋相互交汇;近代以来则是侨乡,有着南洋殖民文化的影响。这些历史发展,形成闽南文化在东亚文化中极为特殊的一系。金门,无论是宗族组织、岁时节令、庶民生活,或是传统聚落、闽南建筑、洋楼,是现今闽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加上近五十年的战地史迹,是未来我国申请“世界遗产”的潜力点,也具有极高的文化观光价值。而台湾的闽南文化,自十七世纪中叶开始,藉由福建移民渡过黑水沟,带到这个岛屿上落地生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与原住民族融合,或受到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逐渐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但晚近的现代化、都市化历程,使台湾的传统闽南文化变迁甚多④。

  该论述主要表达了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闽南文化的构成:起源于中原文化、深受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南洋文化的影响;其二,金门保有最纯正的闽南文化;其三,台湾的闽南文化已发生了较大的变迁。

  2007年金门县长李炷烽在为第二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作序时提出,深化金门优势,推动闽南原乡,是金门既定的施政目标,而以文化为底蕴的观光才能长久,振兴闽南文化的活力与生机,强化民众的认同,是闽南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金门文化立县之根本⑤。

  2009年第三届闽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闽南文化圈的台南、金门接续举行,金门县长李炷烽亲至码头欢迎大陆学者汪毅夫先生一行,期盼从金门出发找回中华文化的价值⑥。李炷烽在为当年研讨会论文集作序时,提出“‘来自中原、面向大海’的多元开放,可说是闽南文化的基本精神”“由于地理条件的局限,当中原文化从北方辗转传播到金门的时候,虽然受到些许限制,但却也因此得到更好的维护与传承……所以这几十年来,金门可以说是闽南文化传承保留最完整、最精致的地方。期待透过研讨会的召开,能结合各界的力量,让金门所保有的传统道地的闽南文化,得到人们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⑦。

  在2011年主题为“海洋·闽南:历史与地理的交集”的第四届闽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县长李沃士提出闽南文化具有鲜明的海洋性格,但受到明清政府时弛时禁的海洋政策影响,闽南文化发展出一种开放的、但相对边缘的文化特质。他希望金门成为台闽文化交流的平台,成为闽南文化圈的交集,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而努力⑧。

  2013年主题为“东亚、国家与闽南地方:闽南文化研究之深化”的第五届研讨会,将闽南文化的研究视野拓展到东南亚等侨乡,体现了闽南文化超越闽南地域的国际性。2015年主题为“闽南文化的流动”的第六届研讨会,重在探讨闽南文化因时因地的发展变化,阐述其传播、移动、变异的具体内容。在2017年主题为“多元的闽南文化研究”的第七届研讨会上,金门县副县长吴成典特别强调金门是一座藏着活闽南文化的城市,要聚合各地的力量,发展闽南原乡、世界金门,使金门成为世界知名的闽南学术研究重镇,发扬广大闽南文化精神⑨。2019年的第八届研讨会以“闽台科举文化、金门与各地闽南文化”为主题,这突显了金门文风鼎盛、科举人物辈出的独特性和代表性,“闽南文化暨闽台科举”的讨论,充分反映了金门、泉州、台南的深厚的历史连结⑩。2021年的研讨会以“跨境闽南·文化连结:金门及桃园视角的全球进程与移民记忆”为主题,县长杨镇浯为研讨会论文集作序时提出,金门不仅是闽南文化的基因库,也承继汉人社会文化的大传统和小传统,“来自中原,面向海洋”的闽南文化既发展出汉人宗族社会的伦理观,也有海洋文化冒险进取的精神,这种代代传承的文化传统是文化认同的基础⑪。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