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习近平“习马会”重要涉台论述解读
http://www.CRNTT.com   2024-08-01 14:32:30


林艳
束沐
 
  林艳:中华民族视角下的两岸观意义深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4月1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马英九一行,这是时隔九年二人再度会面,也是时隔六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会见台湾客人。我认为,在当前两岸关系紧张形势背景下,习马会的举行无疑是近年来两岸关系的一次重大突破。从新加坡习马会到今次在京举行的习马会,我都有幸在现场见证并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其中习总书记在今次习马会上面带笑容语重心长的讲话场景令我记忆深刻,现场感觉就像是一次面向台湾同胞的倾心谈话,一次站在中华民族高度下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这几天反复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也令我收获非常大,习总书记高屋建瓴的讲话从历史到现实再到未来的完整论述,向台湾同胞释放了十分清晰明确的信号,也为未来的两岸关系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下面,我想结合我在现场的一些观察与思考,重点谈谈此次习马会的三大重要意义:

  第一,习马二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华民族视角下的两岸观。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是习近平总书记今次讲话的主题词和关键词,“四个坚定”的实质,是要从民族高度处理政治问题,从民族高度增强发展合力,从民族高度强化文化认同,从民族高度共创青年未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如此全面、深入、系统地论述中华民族视角下的两岸观,清晰指出了两岸共同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目标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视角下的两岸观,超越了过去两岸关系“国”“府”之论的范式,以新的高度带来了新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在我理解看来,大陆对台论述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三段论”,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实际是基于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实践,所构建的以“府”为核心的论述;其后,1992年两岸达成关于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这实际是基于当时推动两岸关系复常、发展的实践,所构建的以“国”为核心的论述。而今天,大陆已经踏上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两岸的实力对比和民众思潮也较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呼唤着在新的历史时期,从中华民族的高度进一步推动大陆对台论述守正创新、迭代发展。

  从中华民族视角看两岸,一是有利于看清民族复兴大进程中的台湾角色、台湾方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注重从中华民族视角看待治国理政中的重大问题,就两岸经济合作,也曾提出发展中华民族经济的重要观点,而此次讲话则全面构成了民族复兴论中的台湾篇,让各方能够更加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与两岸的关系、台湾问题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二是有利于最大程度争取台湾人心。曾有民调指出台湾地区超过八成的民意支持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中华民族论”无疑是极富感召力的最大同心圆。从现场来看,我也注意到,习总书记在提到“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为之感到骄傲和荣光”“书写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等字句时,马英九及现场的台湾青年也都感同身受地频频点头。三是有利于增进对解决两岸关系问题的战略定力。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分久必合是趋势,走向统一是规律,同时也需要耐心和时间。我们都知道,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的历史问题,区区75年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这意味着对两岸最终统一既要有历史信心,也要有历史耐心,一定要站在对民族负责的高度努力寻求最佳路径。 

  第二,习马二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突出反映在习近平总书记为当前台海局势把脉定调,指明了破局前行的正确方向。当前台海局势严峻复杂,加之国际风云变幻,两岸关系发展正处于历史上的十字路口,面临何去何从、如何选择的问题。因此,在此背景下举行的习马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未来两岸关系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具体而言,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释放了三个重要信号:

  一是表明大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和决心没有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共同追求和平统一的美好未来”,“两岸同胞都盼望家园和平安宁、家人和谐相处,为此就必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些话清晰表露了大陆方面始终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立场,也有力回击了所谓“大陆武力统一”的炒作言论。

  二是为正确处理两岸关系拓展了政治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今次讲话中重申了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将其称为“关键”。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新的表述,那就是“对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基本事实有共同的认知”,并将其称为“核心”。就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释到,“只要不分裂国家、只要认同两岸都是中国人、一家人,两岸同胞完全可以坐下来”“增进瞭解,累积互信,化解矛盾,寻求共识”,这无疑是为两岸政治话语对接拓展了新的空间,也最大程度地展示了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

  三是再次强调了交流交融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两岸同胞从来都是一家人,应该常来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并且指出“我们热诚邀请广大台湾同胞多来大陆走一走,也乐见大陆民众多去祖国宝岛看一看”,习近平总书记用“家”的概念以及十分朴实、亲切、接地气的语言,向台湾民众表达了两岸要互动交流的善意。其中,首次提出“交融”的表述更有着深远的意义,提出了比交流更高的新境界,那就是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促进心灵契合。

  第三,习马二会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深刻蕴含于习近平总书记藉首次会见台湾青年之机,对岛内青年进行喊话,绘就两岸青年共同未来的愿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今次习马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与20位台湾青年进行了面对面亲切交流互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会见台湾青年,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青年”,虽然用的是“两岸青年”,但主要面向的是台湾青年。虽然是对眼前20位台湾青年的温情谈话,但更是一次面向全体台湾青年的重要喊话。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回答了台湾青年之于中华民族与两岸关系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民族复兴进程中青年群体的重要性,强调“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终将在两岸同胞的接力奋斗中实现”,在此过程中,“两岸青年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定大有作为”“两岸青年好,两岸未来才会好”。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大陆方面对台湾青年的高度重视,结合这两年来马英九坚持率青年来大陆参访可以看出,两岸致力和平发展的有识之士都对青年的重要性有着高度共识,都深刻认识到青年是决定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关键力量。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岸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希望和寄语,强调“两岸青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两岸青年互学互鉴、相依相伴、同心同行,跑好历史的接力棒,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这两句话都很有针对性,第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国家民族认同这个青年成长的关键,实际是针对当前岛内“去中国化”思潮愈演愈烈和青年成长中的主要模糊认识来讲的。第二句话指明了未来两岸青年之间应当构筑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既是一种期待,也点出了要防止两岸长期分离状态对同胞之情的代际传承产生影响,很有现实意义。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台湾青年发出了欢迎信和邀请函,强调“我们欢迎台湾青年来祖国大陆追梦、筑梦、圆梦,持续为两岸青年成长、成才、成功创造更好条件、更多机遇”。这是对台湾青年投入两岸融合发展的大进程发出了感召、释放了红利,深刻表明大陆欢迎更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并将为此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让融合发展的大进程成为台湾青年干事创业、成就人生的大舞台,成为台湾青年共担民族复兴重任、共享民族复兴荣耀的大舞台。

  以上是我对今次习马会重要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理解,能够亲眼见证和报道这一历史性时刻,让我深感与有荣焉;能够有机会参与今次思想者论坛,更让我受益匪浅。

  束沐: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丰富两岸关系与国家统一理论

  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马英九先生一行。北京“习马会”意义之所以重大而深远,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在这场会见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一篇站在中华文明的雄伟格局之上指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历史性、理论性、思想性文献。

  北京“习马会”最重大的理论意义在于: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丰富两岸关系与国家统一理论,解答了长期以来困扰两岸关系发展和对台工作的一些理论困惑和认识问题,不仅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积累的历史规律和历史智慧中寻求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向和方案,也从真正意义上将对台工作论述完全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理论体系之中。

  “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理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史观问题”

  长期以来,两岸关系形成了三种史观,进而形成三套话语体系、政治论述、政策实践:

  第一,内战史观。以国共关系为重心和主轴;诉诸对象是1949年之后随国民党迁台的群体,重点是解决内战遗留问题、结束敌对状态,给国民党统治集团合情合理的政治安排,重点做国民党上层工作。

  第二,反帝史观。以反对外部势力侵占、殖民统治与控制台湾为主轴;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起,“台独”势力先后在日本、美国帝国主义庇护和豢养之下酝酿、孕育、产生和发展;政策措施体现为反分裂、反干涉斗争。

  第三,文化史观。以两岸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为主轴;诉诸对象是全体台湾民众,尤其是闽南、客家文化浸润下的“本省人”群体;具体政策体现为两岸民间、文化、教育领域交流合作。

  两岸恢复交流互动30多年来,上述三套史观及衍生的论述、政策基本上属于三者并行、强弱有序的关系,但常常遇到“讲不通、理不顺、说不清”的问题。而北京“习马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四点意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高度,并基于十八大以来对台工作实践经验,建构了“融合史观”,这一史观对上述三个史观具有统御、贯通、整合的重大作用。

  事实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理论体系,恰恰是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之中,积累提炼、发展深化、创新升华而来:总书记率先提出“两岸一家亲”,其后发展为“中华民族一家亲”理论;总书记率先提出“两岸命运共同体”,其后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总书记率先提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其后发展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理论。

  如果说总书记的“1·2”重要讲话,是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政治纲领和政治主张,那么北京“习马会”的四点意见,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国家统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主要有三点核心意义:

  一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框架之下,深入思考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文化基础、思想基础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中华民族绵长福祉的脉络之下,深入思考两岸各领域、各阶层、各界别交流交往、交融交心的方法论与路线图。三是从“大一统”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视域之下,深入思考两岸关系现状以及统一后“两制台湾方案”。

  “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回答了两岸关系的七个难点和问题

  今年初《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理论化的重大里程碑,核心是明确了“中华民族”定义:“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大陆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

  基于上述定义,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与两岸关系的七个难点问题展开理论对话:

  第一,回答了“何为台独”的定义问题。“台独”是两岸和平统一的最大威胁,但具体“何为台独”,《反分裂国家法》只是从法律层面定义。基于中华民族的定义,否定台湾同胞拥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或否定台湾同胞是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就是“台独”。

  第二,回答了“中华民国”的定性问题。中华民族认同是团结两岸同胞的最大公约数,从岛内现实来看,“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国认同”具有兼容性,那些认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分子的台湾同胞,即便仍具有“中华民国认同”,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第三,回答了如何与“非蓝”交往的问题。只要认同自己属于中华民族,认同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占台湾六成的“非绿”固然是大陆交往、团结的对象,同样占台湾六成的“非蓝”中,除了极少数数典忘祖的“台独”分裂分子,即便对大陆存在各种各样的误解和疑惧,但大多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分子。

  第四,回答了如何支持、团结、争取岛内民众的问题。坚定支持爱国统一力量,广泛团结爱国反“独”力量,努力争取中华认同力量,积极转化“台独”认同力量,坚决打击顽固“台独”分裂力量。

  第五,回答了如何防范和化解“台独”风险的问题。首先是“法律规制”,即针对顽固“台独”分裂犯罪分子予以制裁,这是依法正义之举;其次是“政治规制”,即动员岛内同胞通过政治体制、社会舆论、群众运动对“台独”展开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再次是“文化规制”,通过教育引导等方式纠正“台独”错误思想,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六,回答了解决台湾问题是否有时间压力的问题。1949年至今,台湾问题已经形成75年,但两岸骨肉隔绝的悲剧可以从1896年乙未割台开始追溯,从五千年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与中华文明繁衍传承的维度来看,台湾当局只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只是以千年历史的一瞬,解决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如何体现“多元一统”的大历史观,尊重台湾地区的“多元”、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大一统”。

  第七,回答了如何实现两岸心灵契合的问题。文化认同是根本,民族认同是基础,政治认同是结果。两岸首先要通过交流交往交融,基于共同的中华文化基因,巩固共同的中华文化认同,再以中华文化作为最大公约数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升华为维护国家统一、追求民族复兴的政治认知,形成两岸同胞心灵高度契合。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指导下思考5·20后两岸关系机遇与风险

  从短期看,在5·20赖清德即将开始四年任期的背景下,北京“习马会”上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对两岸关系、对台工作的指导意义,主要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只要民进党当局认同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承诺不分裂国家,两岸有望逐步恢复良性互动。近来,岛内舆论和政坛对赖清德两岸论述传出不少建议,包括调整“逢中必反”、认同“两岸同源”等,其中一些声音来自绿营内部。在“朝小野大”新政局下,民进党几乎没有能力搞“法理台独”,赖清德也在胜选时重申“依中华民国宪政体制”,既然如此,如果民进党就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做出积极表述,就可以符合北京“习马会”上提出的两岸最大公约数:共同的民族与文化认同。

  第二,在“两岸一家人”的认同基础上,大陆与岛内各党派、各阶层人士交往都不存在任何障碍,怀有最大善意。蓝营长期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维护两岸和平发展行稳致远的重要力量;民众党虽然对九二共识存在偏颇认知,但也认同两岸同文同种、不奉行“台独”分裂路线,柯文哲在回应北京“习马会”时,重申“对话比对抗好、交流比断流好、一家亲比一家仇好”,再次确认了对“两岸一家亲”的正确认知。只要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陆都愿意和岛内各界多交往、多接触,增进互信、化解矛盾。

  第三,“文化台独”是对台湾民众尤其是年轻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威胁,需将其严重性提升至与“法理台独”同等地位。在主客观形势限制之下,民进党不敢、不能、也不想在短期内推动“法理台独”,但赖清德作为“务实的台独工作者”,如果明确否认“两岸一家人”、同属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基础,必然大肆利用民进党手中残存的行政权力在岛内社会推动“去中国化”和“文化台独”运动。因此,应对“文化台独”威胁,一要靠岛内斗争,二要靠两岸交流,三要研究更精准有效打击“文化台独”的手段。

  第四,充分利用“闽台亲上亲”的得天独厚优势与资源,以“厦金(福马)共同体”建设为牵引,增进两岸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紧紧团结金马乡亲、走出“2·14事件”阴影,让厦金、福马同城化不再只是单方面政策推动,而是双方面的共同努力,力争在5年内,让厦金、福马同城化在基建、经贸、文教、公共服务领域拿出过得硬、有口碑、示范性强的成绩,真正造福闽台民众,并让越来越多岛内同胞心向往之。

  从此次马英九率台湾青年的第二次大陆之行,我们看到: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台湾同胞也是书写者、开创者、贡献者。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中华现代文明新形态,新质生产力是两岸交流合作新动力。在认同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基础上,大陆方面愿继续尊重、包容台湾同胞的观念和意愿。所有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做出贡献的台湾同胞,一定会记载在中华民族历史的功劳簿上!

  郭伟峰:结语

  各位与会者对习近平总书记今次的重要讲话进行了学习与研究,在发言中体现了思想的深度、政治的高度、理论的广度和时事的敏感度。我们一致认为,在两岸关系与国际社会面临巨变之际,习近平的讲话回答了时代之问,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体系与价值。我们对国家完全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充满信心。再次感谢大家!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5月号,总第317期,P120-134)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