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链协同”,促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对接融合,已成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要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整体发力,放大优势,加速转型,提升粮食产业综合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依托示范市县、特色园区、加工基地、龙头企业等载体,培育一批优质粮源基地、连片种植带、加工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构建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分工协同、多种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联动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建链、补链、强链,补齐产业链短板,实现“产购储加销”有机衔接。强化需求导向,调优粮食产品结构,引导粮食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粮食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整合优化粮食物流体系,健全粮食质检等配套服务,完善城乡“放心粮油”配送供应网络,畅通供应微循环。
实施“六大行动”,做实服务粮食安全的载体抓手。“六大行动”涵盖“产购储加销”各环节,是实现“五优联动”和“三链协同”的重要依托。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改造提升粮食仓储设施功效性能,推广应用、合理适配绿色储粮技术,逐步实现政府储备粮食绿色仓储全覆盖;实施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精心组织“中国好粮油”产品分级遴选,强化标识使用管理,打造“中国好粮油”金字招牌;实施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完善检测体系,组织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安全风险监测,推广建立粮油产品溯源码系统,实现对责任主体、产品流向、监管检测等信息的快速追查;实施粮食机械装备提升行动,加大关键粮食机械装备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加快推动粮食机械装备和加工工艺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实施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动,科学制定粮食应急预案,加快构建完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统筹建设一批区域综合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健全省市县粮食应急保障网络,形成逐级保障、层级响应的粮食应急保障机制;实施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推进农户科学储粮项目,加强粮油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深入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教育。
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激发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更加注重保障粮食供给安全。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旨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要准确把握政策出台、项目安排、措施落地的方向。要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稳步提升产能,推动提质增效,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正确处理生产与加工的关系,统筹布局加工能力,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培育粮食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正确处理大企业与小农户的关系,立足各地资源禀赋、生产力水平等差异,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的有效对接。
更加注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促进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高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推动成果转化利用。支持粮食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造就大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行业短缺的实用型人才和“粮工巧匠”。
更加注重产销衔接畅通循环。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在稳定产能的前提下,优化产品结构,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粮油消费升级的需求。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帮助众多中小型粮食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进一步激活市场机制,使供需结合更直接、更紧密、更畅通。遵循市场规律,打通市场运行堵点,引导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入市,按质论价、优粮优价,力求产得出、产得优,卖得出、卖得好,让种粮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和积极性。
更加注重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深化粮食行业“放管服”改革,密切服务企业,帮助破解难题,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提升收储调控能力,统筹组织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进一步强化优粮优价导向,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新强化粮食执法监管,积极维护市场秩序。对重点示范企业,依规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发现和培育先进典型,加大推介宣传,发挥示范作用。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务锋(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