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2月3日电/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落实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进一步作出战略部署,要求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广州日报发表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教授艾小青、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郝龙华文章表示,当前,人类社会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驱动效应,解决好数字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所面临的难题,挖掘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合的发展路径。
双轮驱动,数字经济释放巨大潜力
文章提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首先,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重大机遇。从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到数字治理、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数字经济对城市治理的提升作用日益凸显,数字经济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带动效应、放大效应和乘数效应已经成为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其次,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得到重视,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数字技术的运用,实现了重要信息在组织内部的跨空间交换,大大突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为重构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崭新的技术视角。
“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正加速融合,智能制造水平稳步提升,农村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催生了一大批新型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和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电商扶贫业务模式兴起。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关键核心技术得到新突破,数据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5G、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数字产业对城乡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加。
“科技创新+治理创新”。数字经济正成为创新创业的主战场,数字技术的应用释放了大量的商业机会和就业机遇。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的结合推进了城市升级,与乡村振兴的结合赋能了乡村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城乡治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向开放性、协同性、精准性的数字治理模式转型。
数字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文章分析,城乡数字鸿沟的阻碍。从发展阶段来看,数字鸿沟包括接入鸿沟、使用鸿沟和能力鸿沟。接入鸿沟表现在宽带建设等硬件条件的差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接入鸿沟不再难以逾越。使用鸿沟与公民受教育水平、数字培训服务等条件相关。能力鸿沟体现为不同群体在获取、处理、创造数字资源等方面的差异。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9.04亿网民中,农村网民仅占28.2%,低于农村常住人口比重,农村居民在互联网终端获取上存在更大困难。
数字城乡建设遭遇信息孤岛。城市数据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资产,数据共享和交互可以大幅节约管理成本。但目前,考虑到信息安全和管理问题,在城市治理中数据价值未能得到充分转化和利用。农业大数据也存在共享开放不足、农产品产销对接不到位等问题。
数字乡村建设的要素支撑有待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核心要素。当前中国城乡数字化人才配置失衡,数字化人才在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显着。乡村因经济发展不足、设施配套不完善等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加之农村居民存在数字化素养较低、数字化技能应用薄弱等问题,造成农业技术管理、应用和推广受阻。因此,建设数字乡村亟待解决人才供给难题。
数字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
文章强调,坚持因地制宜,在“实”上下功夫。要加大宽带网络基础性投入,以新基建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切实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数字鸿沟向数字红利转变。要积极应用互联网平台展开教育扶贫、医疗扶贫、金融扶贫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使数字经济普之城乡,惠之于民。
打破信息孤岛,在“治”上做文章。一方面,主管部门要大力开展数据管理,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打破数字壁垒,实现信息开放共享,进一步探索构建数字经济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用好民生大数据,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全面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如广东省的“城市大脑”建设,形成了一套区、镇、村三级大脑管理的标准,实现了政府对城乡的全域感知。另一方面,要持续深入开展“数字乡村”和“数字农业”的探索,挖掘农业数据价值,盘活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助力乡村智能治理,助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整合优势资源,在“融”上求突破。融通城乡要素,发挥城乡资源整合优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一是要抓住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带来的机遇,加快突破农业核心技术,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二是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发挥数字县域的中介作用促进城乡资源整合。三是打通要素流通渠道,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推动乡村资源与全国大市场对接,促进城乡流通运行体系畅通高效、流通保障体系坚强有力,同时探索建立城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注重农村数字人才培育,充分发挥信息流对人才流的带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