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5月5日电/经济恢复过程中,金融扮演积极角色
来源:21世纪经济报 作者:温彬(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冯柏(中国民生银行研究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金融持续加大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取得了积极成效。下阶段,金融要继续大力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宏观政策要以更大的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维护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大局。
一、疫情对经济造成明显冲击
今年3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传播,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超过248万例,其中美国确诊病例超过78万例,西班牙超过20万例,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超过10万例,另有土耳其、伊朗等20多个国家已经突破1万例。
受疫情影响,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幅度加大,各国生产停滞、消费抑制、贸易削减,世界陷入“大封锁”状态,全球供应链受到明显冲击,使原本偏弱的经济雪上加霜。鉴于对经济发展前景的堪忧,IMF大幅下调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6.3个百分点至-3%,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幷预计170多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将会萎缩。
疫情给我国经济也带来了明显冲击,一季度我国GDP同比降低6.8%,为有数据记录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没有改变,仍然具有较大韧性与发展潜力,IMF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长1.2%,虽然增速预期有所下调,但我国仍是IMF预测今年经济将维持增长的少数国家之一。
二、我国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次召开重要会议部署相关工作举措,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国内疫情防控趋势逐渐向好,经济虽然处于回落状态,但已经出现积极的改善迹象。今年3月,代表经济景气的制造业PMI指数从2月的35.7%回升到52%,为2017年9月以来的最高值。
<nextpage>
从供给端看,复工复产正逐步接近正常水平,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复工率达到99%,中小企业复工率达到80%以上,工业生产加快修复,3月我国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长32.1%,同比下降1.1%,降幅较1-2月收窄12.4个百分点。
从需求端看,“三驾马车”都有所改善。消费方面,3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5.8%,降幅收窄4.7个百分点。投资方面,前3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16.1%,降幅收窄8.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25.2%,降幅收窄6.3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同比下降19.7%,降幅收窄10.6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7.7%,降幅收窄8.6个百分点。出口方面,3月我国出口金额同比下降6.6%,降幅收窄10.6个百分点。
此外,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一部分新需求、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新的消费模式兴起,线上消费、网上娱乐、在线医疗、远程教学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新型消费、升级消费逐步培育壮大。疫情引致的居家办公、无人配送、无接触金融服务等需求将带动新一轮投资增长,新基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未来经济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三、金融加大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
疫情发生以来,金融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第一时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部署30条金融支持防疫举措。之后,金融监管部门加强指导与监督,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加大信贷支持。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通过逆回购、MLF等操作向市场投放超过3万亿元流动性,三次降准释放了1.75万亿元长期资金,接续提供3000亿元、5000亿元和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截至4月8日,已经向6158家重点企业累计发放优惠贷款2379亿元,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给;向42.5万户企业累计发放优惠贷款3453亿元,支持复工复产、脱贫攻坚、春耕备耕、畜禽养殖、外贸行业等领域。此外,各家银行按照“金融30条”要求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今年一季度银行业各项贷款新增7.1万亿元,同比多增1.29万亿元,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降低融资成本。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MLF、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幷且加大降息力度,今年两次下调逆回购利率和MLF利率,分别累计下调30bp,带动1年期LPR较年初下降30bp,5年期以上LPR下降15bp。特别是,4月20日1年期LPR下降20bp,创下LPR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的单月最大降幅。与此同时,银行更大程度向企业让利,切实降低贷款成本。其中,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给到企业的加权平均利率为2.51%,财政贴息后的实际融资利率为1.26%;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给到企业的利率不高于4.55%的政策要求。今年3月,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为5.48%,比年初下降0.26个百分点,比LPR改革前下降0.62个百分点,降幅超过MLF利率和LPR的降幅,说明货币政策传导较为通畅,有效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
<nextpage>
三是强化精准纾困。疫情发生以来,金融持续加大对企业的纾困力度,监管部门运用多种政策和考核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制造业等的支持力度,银行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减免罚息,提供征信保护,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同时,金融机构针对差异化需求,不断创新产品服务,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针对疫情防控所需的线上化需求,不断升级云端产品和服务模式,提供无接触、有温度的服务;针对中小微企业信用基础薄弱、抵质押物缺乏、抗风险能力较弱等特征,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提升风控能力,增加信用贷款比重,提高首贷率;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应收账款融资等服务,在支持核心企业的同时助力中小企业发展。这些措施为企业渡过难关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在系列政策保驾护航下,我国金融市场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全球金融市场,债市、股市、汇市运行相对平稳,人民币资产表现出较强的韧性,避险特征逐渐显现。3月末,境外机构托管的人民币债券面额达到19578.17亿元,环比增加62亿元,这是自2018年11月以来的连续16个月增长;4月以来,北向资金重新净流入,累计净流入超过430亿元,说明国际投资者仍然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四、更大力度加强宏观调控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仍然比较繁重,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经济发展前景的不明朗为外需增加了较大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发展要坚持以我为主,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大力促进内需加速回补、提质增效。
下阶段,金融要按照4月17日政治局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大力度加强逆周期调控,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支持全面复工达产,切实做好“六稳”和“六保”工作,维护经济恢复与社会稳定的长期发展大局。宏观政策要更大力度实施逆周期调节,按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的要求,一方面,继续保证经济发展所需的流动性,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降准等工具,用好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略高于GDP名义增速;另一方面,降息仍有空间和必要,继续引导LPR下降,降低贷款成本,同时引导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降低债券发行成本,多方面共同促进社会融资成本下降。此外,要继续优化信贷结构,提升精准服务能力,特别是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制造业、新基建等重点领域及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严防脱实向虚,切实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