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加快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http://www.CRNTT.com   2020-07-16 07:51:27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综合发力

  文章提出,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国内也涉及国际,既包括供给侧也包括需求侧,需做好整体谋划和统筹安排。

  一是全力维护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没有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就没有双循环。从长期看,全球化不可逆转,但世界需要新的全球化。中国要积极参与WTO改革,推动构建新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等,积极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以区域经贸协定促进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开放合作和双循环格局的构建。

  二是着力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14亿人口的内需潜力,需要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支持和收入补贴力度,完善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和企业预期,打通制约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痛点堵点,推动消费尽快恢复和有效投资加快释放,畅通国内循环。另一方面,要积极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口,满足国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并通过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作用为遭受重创的世界经济创造有效需求,让更多国家分享“中国机遇”,形成国际循环。

  三是全面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需要高水平的开放政策措施。尽管中国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但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开放程度仍然偏低,这与中国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第二大外资流入国的地位不相匹配。要以实施《外商投资法》为契机,认真落实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既开大门也要开小门,既让准入也让准营,使外资企业成为链接双循环的纽带和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力量。

  四是高质量建设双循环平台载体。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保税区等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重要平台。要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积极推进高水平开放,探索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制度体系,使这些区域成为推动双循环战略的主要阵地。

  五是打造合作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把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趋势,顺势而为,因“链”施策,多维度构建合作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一是抓住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盟等周边国家转移的机遇,推动国内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产业链两端升级,并向东盟国家提供原料、设备、技术,构建“中国—东盟”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二是加强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的合作,构建以电子信息为主的东亚高技术产业链。三是发挥中国钢铁、有色、石化、机械等重化工业的性价比优势,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利用沿线国家资源和市场,构建资本密集型产业链。四是支持中西部地区精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大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环境容量等政策倾斜力度,打造成本洼地,培育一批新兴的制造业基地,构建“东部设计—中西部加工”产业链。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