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5月6日电/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必须要切实增强紧迫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因时因势完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让企业唱主角,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尽快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
经济参考报发表经济学博士项峥文章表示,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但保持疫情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弹的任务依然繁重,要确保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经过前段时间艰苦卓绝的努力,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企业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
文章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在推进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苗头又冒了出来。为对冲疫情影响,中央和地方连续出台了一揽子优惠政策,最大程度帮助中小微企业恢复经营,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也有地方和部门缺乏主动作为,不注重调查研究,善作表面文章,没有很好落实优惠政策,依旧依靠表格统计,坐等企业上门,导致政策实惠“该享受的没有享受到,不该享受的反而占了便宜”。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推进复工复产,有些地方主要依靠“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而不是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为企业排忧解难;有些地方对于眼前事不着急做,不琢磨如何为企业提供精准支持,反而一味追求“处处留痕”,静待上级指示。特别是在推进服务业复工过程中,有些具备复工条件的服务网点因为政策“一刀切”而未能及时复工,既影响到居民生活品质,也加剧了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反之,还有的地方对于一些不满足复工条件的企业,却在不断催促尽快复工。这些都是形式主义在作祟。
文章认为,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必须坚持让企业唱主角,真正为企业利益着想,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国内疫情防控态势稳定向好,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外防输入和内防反弹的同时,要积极主动担当作为,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帮助企业复工和复产,不搞“一刀切”,也不搞数字复工复产游戏,做到真复工、真复产;要严格控制各类不必要的检查,减少复工报表、材料上报,多关注企业真正的需求。
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不了解中小微企业实际困难,有的银行不了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还有不少中小微企业不了解政策和银行融资产品,这往往会导致国家财政和金融优惠政策在落实上出现“最后一公里”现象。
当前,广大中小微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地方政府要主动搭台唱戏,积极构建政银企固定沟通渠道,主动调查研究,适时增强政策执行灵活度和弹性,把优惠政策不打折扣地及时送到企业手里,真正让国家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惠及广大中小微企业。在推进复工复产过程中,要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复工复产,还要花更大力气推进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及时协助解决复工复产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难题,如疫情防控物资、劳动用工等问题,支持企业积极自救和主动创新,通过释放公共消费杠杆作用来稳定企业订单。
企业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过程中,要坚决杜绝各种形式主义,让企业唱主角,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