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经济运行看,目前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没有必要搞投资强刺激。 |
中评社北京1月22日电/面对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人主张通过搞投资强刺激来应对。事实上,从国内外逆周期调节经济运行的经验来看,只有在经济增速主要受周期性因素影响而大幅低于预期增长目标且具备相应条件时,才能出台强刺激投资的政策,而这显然并不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在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下,搞投资强刺激并不适宜。
人民日报发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所长 张长春文章分析,从经济运行看,目前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没有必要搞投资强刺激。一方面,分季度看,2019年一至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分别为6.4%、6.2%、6.0%、6.0%,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经济增速仍处于年初确定的预期增长目标区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而且,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就可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运行。另一方面,年度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综合考虑增长潜力与就业、收入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的,其中,经济潜在增长率是确定增长预期目标的重要依据。在经济发展新时代,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既是中国从中高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的必然结果,又是优化结构、提质增效、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客观规律。通过搞投资强刺激来实现高增速,既不可持续,又违背经济规律。
从经济下行压力的来源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并非仅仅来自经济周期性波动,因而搞投资强刺激的针对性不足。投资强刺激针对的主要是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等需求侧问题。虽然受内外部因素影响,总需求增长放缓,需求侧因素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应该看到,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主因是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质量不高等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创新要素相对稀缺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抗冲击能力较弱、实体经济困难较多、发展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偏高、社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等。因此,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针对性的措施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除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增长的结构性体制性障碍。如果采用强力刺激投资需求的传统做法,不仅带来的总需求增长效应十分有限,而且经济增速也会在刺激效应过后回到原有水平,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从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需要来看,搞投资强刺激不具备可行性。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不仅内部结构性体制性问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而且外部复杂严峻环境短期内也难以明显好转,这就决定了经济下行压力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宏观杠杆率仍有上行压力。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审慎平衡好稳增长与稳杠杆的政策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大幅加杠杆来刺激投资,必然导致宏观杠杆率明显上升,不仅无助于消除主要由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而且会增大财政金融风险,缩减未来的政策空间。
文章认为,通过投资强刺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既无必要性,又不具备现实基础。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这说明,中国不会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稳投资、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的重点在于形成精准投资、有效投资。中国的投资政策将继续围绕支持三大攻坚战、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找准优化供给结构与扩大需求的结合点,用足用好并适时调整优化已出台的政策,提高投资补短板、增动能、拓潜力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将加强经济形势跟踪和政策预研,积极储备一批改善社会民生、拓展发展潜力的重大项目,为相机应对形势变化做好准备,确保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有效地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