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将是考验中国驾驭经济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一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困难和风险增多,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
中评社北京1月8日电/2019年,在全球经济下行、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大力度减税降费,大幅度增加地方专项债规模,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进放管服力度。着力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经济总体运行基本平稳,经济增长、就业、物价总水平、国际收支等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运行在调控目标之内,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居民消费价格可以实现3%以内的调控目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保持稳定。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
经济日报发表国家信息中心总经济师祝宝良文章称,2020年将是考验中国驾驭经济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一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困难和风险增多,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应对。要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就业基本充分的同时,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提出,一是提升产业链水平。要争取尽快在“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二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通信网络建设,加快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实施,加强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等建设,加快农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设施建设。
三是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雄安新区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继续打造高级生产要素集聚新区,积极吸引外资,扩大自贸区先行先试的自主权,发挥好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四是增强微观主体和市场活力。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推出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国资经营、混合所有制、激励机制等问题。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形成土地要素市场,逐步释放出农村约4200万亩集体建设用地,允许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建设用地市场。
五是畅通经济金融循环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等方式多渠道补充资本金,保证银行体系的放贷能力。压实各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防范和化解部分市县政府的隐性债务风险,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六是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要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要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应积极扩大禽肉进口,平抑物价;通过价格引导作用,扩大猪肉和鶏肉等替代品生产;在春节等关键节点加大储备肉投放,对退休职工、在校学生、贫困人群等关键人群实行价格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