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为什么需要更多的“隐形冠军”?
http://www.CRNTT.com   2019-07-31 07:52:38


  中评社北京7月31日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专业化分工的高度发展使得产品价值链被无限细分。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再仅仅体现为一个具体的产业或行业,而更多的是在整个价值创造链条上某一环节或工序上组织要素投入和生产的能力。为了抢占21世纪先进制造业制高点,在新的产业分工体系下中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力争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然而,“细节决定成败”,制造强国的“筋骨”更仰仗千千万万脚踏实地的“螺钉螺帽”们,它们才是中国制造真正的“中流砥柱”。切实有效地认知并指导这些在细分领域中占据行业领先地位的“隐形冠军”是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

  浮出水面的隐形冠军

  “隐形冠军(HiddenChampion)”是由著名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教授(HermannSimon)提出。西蒙于1990年和1992年分别在《企业管理学》和《哈佛商业评论》将“隐形冠军”的概念引入企业界与学术界。“隐形冠军”是指,在所处的细分市场具有全球性或区域(大陆)的领先地位,却不是众所周知的企业。根据西蒙最新的标准,隐形冠军企业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市场份额在其从事的细分行业中位于世界前三或某区域(大陆)市场第一;营业额低于50亿欧元;公众知名度低。西蒙的筛选标准被广泛接受,并运用于学术研究和企业管理中。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出口价值长期处于全球前列。而通过对出口量与《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的分析可以发现,对大多数国家来说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与出口总量有着正向线性的关系,但在西蒙看来,中国和德国这两个出口大国是例外,“这两个国家的共同之处是,中国出口总量的68%来自那些只有不到2000名员工的公司;在德国,中小企业同样贡献了60%-70%的出口量。”而大批出口导向的隐形冠军正是支撑着中国和德国出口能力长期居于领先地位的强劲驱动力[见图“中德美日的出口价值(1995-2016)”和“部分国家世界500强企业与出口量”)]。

  除了全球市场战略,创新是所有隐形冠军建立全球市场地位的另一大支柱。全球范围内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制造业迁移,而创新因素是推动制造业大迁移的重要动力。作为制造强国,德国、日本也曾经有大量的“低、小、散”企业,而在二战结束之后德国和日本主动重点发展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更是以高效完美的国家工业协作体系承接全球制造业的转移。机械制造业和汽车业是德国两大支柱产业,但“德国制造”之所以成就了世界制造标准的顶峰,离不开在各自行业中位居全球领先地位的1307家企业所默默发挥的强劲推动力。正是这些“隐形冠军”创造的竞争力,使德国在欧债危机中能够独善其身。

  相比于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经历了长期的高动态变化与非均衡发展。在这样的特殊发展情境下,中国制造业中的隐形冠军如何发展,新时代中隐形冠军又将迎来哪些机遇与挑战呢?

  隐形冠军在中国

  纵观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继农耕文明时代的强盛和跌落之后,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和融入世界经济大生态的过程中,“中国制造”所焕发出的创造力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更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者。

  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伴随着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中国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壮大。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9814.8万户,其中企业3033.7万户。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和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中小微企业的数量合计占企业总量的99.7%。其中,在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在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2万亿元,占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2.7%[见图“中国中小工业企业数量变化(1998-2016)”]。

  然而,贸易开放带来了制造转移,但并没有发生技术转移。中国制造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能力在长期代工生产中停滞不前,陷入了“低端锁定”的局面。因此,这个“制造大国”却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困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受市场、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出口导向型和劳动力密集型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通过转型升级,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大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特别是在中共十八大以后,国家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创新驱动摆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中小企业开始从快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

  隐形冠军的涌现。为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2015年5月19日,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伟大战略部署,旨在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进一步地,为引导制造企业专注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2016年3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旨在到2025年总结提升2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巩固和提升企业全球市场地位,技术水平进一步跃升,经营业绩持续提升;发现和培育600家有潜力成长为单项冠军的企业,支持企业培育成长为单项冠军企业。在工信部的号召下,各省市也纷纷开展了隐形冠军或单项冠军企业的认定与培育工作,例如浙江省经信委在2016年8月9日组织开展《培育隐形冠军,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工作,并在2017年2月3日启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工作。中国“自上而下”日益完善的制度体系孕育着越来越多隐形冠军的诞生。

  通过2016年和2017年的申报和选拔,截至目前由工信部认定的隐形冠军示范企业已有125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70家。通过对隐形冠军示范企业的地域分布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中国隐形冠军的分布展现出了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同时,目前占有数量优势的省份(例如山东、浙江、江苏等)恰是具备了相应的制度体系驱动和支撑。可以说,区域制度体系的建设与隐形冠军的发展可谓是相辅相成(见图“中国单项冠军企业地域分布”)。

  “另类”隐形冠军的崛起。近年来,在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推动下,国内又催生出了一大批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中的佼佼者与传统隐形冠军相比,显得非常“另类”,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成长为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

  一方面,跨行业大平台的兴起为“另类”隐形冠军的成长赋能。2017年年底,小米宣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物联网平台,连接超过1亿台设备,超过90家小米生态链企业的产品都能通过米家APP发生联动。面对下一个新零售和物联网风口,小米2013年利用“投资+孵化”的模式创造了竹林式生态体系,通过参股不控股合作方式,向生态链内合作企业输出成熟的价值观并对经过挑选同意使用小米或米家商标的产品赋予品牌背书。对于初创企业而言,自主品牌获得市场认可是一个漫长过程,但如果贴上小米的标签,就可以短期内迅速提升关注度,缩短市场培育期。截至2018年3月底,小米投资或孵化超过210家公司,其中包括90多家专注于发展智能硬件的公司。通过平台赋能,帮助更多“另类”隐形冠军的崛起与发展。

  另一方面,中产阶层增长带来的需求变化为“另类”隐形冠军的成长创造了更多的利基市场。麦肯锡《Meetthe2020ChineseConsumer》报告指出,到2020年“主流”消费群(家庭年收入1.6万-3.4万美元)将会占到中国城市人口的51%,这个群体有1.67亿户家庭。中产阶层的增长,反映在消费市场中非生活必需品消费的高增长、愿望驱动的消费升级、对审美价值的需求快速上升,将有更多的人愿意并有能力为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支付更高的价格。需求侧的进阶升级以及供给侧的动能转换为“另类”隐形冠军营造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