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六位前外交官深论疫情放大器下的中国外交
http://www.CRNTT.com   2020-04-16 15:05:35


以“文化差异:疫情放大器下的危与机”为主题的线上会议邀请到六位中国前外交官交流疫情期间的中国外交。
  中评社北京4月16日电(记者 徐梦溪 实习记者 杨晓峰)4月15日上午,由亚洲礼仪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外交官说事儿”协办的“文化差异:疫情放大器下的危与机”线上研讨会顺利举行。会议邀请到六位深耕外交礼宾、非洲、中东、欧洲、拉美、东亚等领域的前外交官,共同就中国对外援助遵循之“道”、变化中的中国“对外交往语言体系”、中国在后疫情时期的对外经贸文化往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三个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研讨会由亚洲礼仪文化研究中心首席顾问、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吕本富主持,亚洲礼仪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静云出席并致辞。

  外交部前礼宾司司长,中国前驻希腊、爱尔兰大使罗林泉表示,思考上述问题需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全局观,即疫情的范围是国际性的,问题是全局性的,疫情已经蔓延到全球200多个国际和地区,因此要树立全局观;第二,破坏力,即此次疫情的破坏力,因为截至今天,全球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接近200万例,死亡病例超过10万例,因此疫情的破坏力不容忽视。第三,安全观,即疫情对中国内外安全的影响。尽管疫情爆发在中国武汉,但是其根源有待探讨,然而中国依然受到了来自世界的巨大影响。此外中国内部因为疫情,人民的生命、财产、经济也经受了巨大的考验。第四,国际人道主义,即中国应当把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理念,当做中国对外援助的前提。中国人看到有困难的,看到弱者,都是要帮助的,而且永远都是这么做的,这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对世界的贡献更大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还都是有感恩之心的。谈及外交语言,他表示,我们的外交语言进入到“有所作为”的时代了,对于一些原则问题我们不能再软弱,以防攻击变成事实。

  外交部前非洲司司长,中国驻马里、摩洛哥大使程涛表示,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过程当中,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始终展现着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风范。中国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讲情谊、讲道义、有原则,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一面旗帜,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中国在自身抗疫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中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间企业等立体式、全面地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物资援助,还向多国派出了医疗队,充分体现中国扶危济困的高尚道德,而且我们始终坚持绝不趁火打劫。中国坚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当中,我们的手首先伸向那些对我们特别友好的国家,这就是“礼尚往来”,就是“投桃报李”。此外,病毒无国界,没有非洲抗疫的成功,就没有全球抗疫的胜利,中国的省市、企业、社团都通过各种渠道援助非洲,我们还会加大援非的力度,因为我们是命运共同体,助力非洲国家抗击疫情,我们义不容辞。

  中国前驻沙特阿拉伯大使、中国前驻埃及大使兼驻阿拉伯国家联盟全权代表、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表示,在中国疫情爆发初期,我们遭受了突如其来的冲击。但是世界对我们给予了支持、同情和声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朋友、好兄弟真正体现出来了,包括一些欧洲、西方的国家,也向我们表示了支持。同时,我们也听到其他声音,以及以邻为壑、落井下石的做法,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个世界不可能都是一种声音,要有思想准备。中国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因此我们援助别人时,也带有这样的情怀。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对外交往方面,在国际上得到的赞扬和肯定的声音还是主要的,但我们现在要有清醒的认识,友好的国家其实也有各种声音。世界是多元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声音就影响我们对外交往合作,包括对于疫情严重的国家,对我们友好国家的支持,不能受影响,从长远看,这是外交的基础,我们应该更有定力。我们要冷静、客观地看待发展,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