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刘宏:推进“一带一路”还需做好机制化建设
http://www.CRNTT.com   2019-04-26 20:05:51


 
  中国网:“一带一路”是一项世纪工程,在目前来说,您觉得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让这一世纪工程发展得更好?

  刘宏:我认为“一带一路”要想更好走下去就需要加强制度化建设,需要相关的机制。

  机制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第一个是中国自身主导,比如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的推动;第二个是多边的机制,类似亚投行,亚投行已经起了很好的作用,有多国的参与而且也获得了比较好的效益与口碑。另外,我认为也可以成立一个类似的多边机制,比如“一带一路”基金会。基金会可以由中国发起,邀请多国参与,治理的规则上秉持共同协商和讨论的原则,支持一些社会化的民间项目,推动具体落实“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就像亚投行一样,中国在亚投行出资比例将达30%,但是中国已经表示不行使否决权,而是使用多边协商的机制。在这样的设想下,“一带一路”基金会面向社会、面向民间的跨国协商,所产生的影响会非常广泛,而且是能超越经济和投资领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这也需要参与国自身的机制建设。新加坡政府非常支持“一带一路”。因此,新加坡政府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发展局(Infrastructure Asia)致力于打造成为区域基础设施融资的重要平台。这一类型的机制会让“一带一路”项目在各地更好地落地。

  中国网:中国智库应该如何加强与国外智库的合作,共同助力“一带一路”?

  刘宏:首先,智库机构要真正了解“一带一路”建设,不要回避“一带一路”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正确应对这些困难和障碍,最终提供智力支持,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西方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有误解时,中外智库的学者可以研究从哪个角度回应,或者在政策的制定中发挥智库支撑引领作用,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智库可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比如中国企业在当地雇佣的工人有不少来自中国,那么如何通过不同的方法来使当地的工人更多地被雇佣,通过这种沟通的结果产生直接的效益。这些都是中外智库可以共同去做的。

  当然,中外智库合作举办面向公众的国际型论坛与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论坛与活动不一定在中国举办,因为中国人已经非常了解“一带一路”倡议,所以需要走出去,让智库的学者面向世界。南洋理工大学成立的“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在非洲、缅甸、新加坡举办了很多场的论坛,目的在于如何站在当地机构和社会的角度,把“一带一路”和中国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中国网:“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您觉得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经验是中国可以向新加坡借鉴的?

  刘宏:新加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而且把国际化人才与本土化人才结合,并没有把它中间划一条线,作一分为二的区分。新加坡的人才培养有两个基础,一是培养本土人才,二是引进国际人才。一方面推动本土人才国际化,同时引进国际人才本土化。新加坡的人才培养在这方面一直是走在前列的。新加坡的人才培养有一整套的机制,这个机制不仅仅注重怎么引进人才,而是更注重怎么样培养人才,让人才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同时有一系列措施作为配套,让他们融入当地社会,这是值得借鉴的地方。(记者王琳)

  (来源:中国网)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