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着特征。面对生态困境,我们党积极探求破解之道,这集中体现在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上。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不能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走过去那种“高能耗、粗放发展”“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是必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消费,让节约、环保、生态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绿色生活风尚,使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体人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必须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改变过去顾此失彼的错误做法,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纲要》强调,“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在实践中,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必须依法依规加以严惩,使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法律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必须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把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李素霞、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艶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