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8月17日电/8月10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指出,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在不放松结构改革的前提下,应采取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使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一个尽可能高的水平上。他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量提效”,货币政策要在不导致通胀的前提下,尽量压低利息率,配合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云掌财经发表财经评论人谭浩俊文章表示,面对极其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以及不断增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好财政、货币政策的关系,使两者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进、有所退,有所紧、有所松,积极的财政政策加量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减负调优,特别是货币政策,必须最大限度地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让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也让稳健的货币政策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事实也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十年多时间里,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在稳定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货币投放方面,基本满足了市场的流动性需求,货币总量也得到了较大扩充,广义货币(M2)达到了较高规模。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领域建设,得到了货币政策的有力支持,为稳定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文章分析,在减税降费方面,近年来连续出台各类减税降费政策,扩大减税降费范围,特别对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给予了较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支持,减税规模不断扩大,稳增长目标下,财政政策要加量提效、货币政策要减负调优降费范围不断扩充,特别是今年,仅仅半年时间减税降费规模已经达到2万亿,成为历史上减税降费力度最大的一年。
但是,也要看到,尽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各自领域、各自活动范围内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在如何更好地协调双方关系,提升合力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不能满足于单枪匹马、单兵作战,而要发挥协调功能,增强政策合力。
就眼下来说,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铆足了劲,每年都在加量,关键在提效。如何提效,如果单纯依靠财政政策本身,就难以产生积极的化学反应,而只能是物理反应。物理反应的效果,在经济平稳发展时,尚能体现。在经济发生困难、面临下行压力时,显然效果就难以体现了。所以,必须依靠外力作用,增加催化剂。而这个外力、这个催化剂,就是货币政策。也就是说,财政政策的加量能否提效,需要货币政策的积极配合和密切协调。 很显然,稳定货币投放量是眼下必须满足的一个条件。而从目前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看,货币的投放量还是比较充裕的。即便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出台降息政策,没有再提扩张性货币政策,没有明显放松货币发行,但依据近年来的常规发行方式,也能够较好地满足市场的流动性需求,关键做好两大方面的工作:一是减负,二是调优。
文章指出,所谓减负,就是降低融资成本、压低融资利率。而降低融资成本的落脚点,必须是实体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实体企业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应对各种冲击的支柱。只要实体企业稳住了,再大的风浪都能渡过。所以,对货币政策来说,如何把对实体企业的资金支持成本降到最低点,对实体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所谓调优,就是调整信贷结构,让实体企业成为信贷资金投放的重点,不仅要在增量上向实体企业倾斜,而且要对存量资金进行结构调整,提高实体企业的资金比重。只有实体企业获得的资金占比真正提高了,信贷资金结构的优化工作才能得到真正体现,货币政策的传导才不会出现问题。
毫无疑问,货币政策的减负和调优工作能否做到位,能否有效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对财政政策作用的发挥影响是非常大的,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提效是非常重要的。即便经过减负和调优,对金融机构带来一定压力,也要毫不犹豫地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要挺过这阵子,也能通过财政手段加大对金融的支持,帮助金融机构提高资本扩充水平,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这既是财政、货币理论的高度概括,也是这些年来的经验总结,必须认真抓好,摒弃本位主义、部门利益,真正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到位、协调好、增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