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8月8日电/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中有个提法:“提升城市群功能”,这或许意味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导向发生重大变化,值得关注。
新京报发表经世智库高级研究员高敏文章表示,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取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镇化发展模式。1980年提出中国城市发展总方针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1990年公布的《城市规划法》对中小城市有所放松,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总方针。
而到2014年发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两项观点:一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鼓励农业人口在中小城市落户,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文章分析,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新阶段,抑制大城市的工作思路已出现了不适应,大力发展都市圈及周边地区中小城市正成为城镇化的新趋势。“提升城市群功能”的说法,就顺应了时势与趋势。
第一,大部分农民本质上是“大城市化”受益者,也只有大城市有能力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创造更多财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所以,即便在严格限制下,近几年中国人口流动趋势仍然为流入大城市。如果继续采取大力发展中小城镇这种导向,不但会造成严重的投资浪费,更难以发挥大城市对区域和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
第二,都市圈正成为全球竞争与合作的主要载体。在全球化下,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广泛流动和增长,资本已无国界,城市越来越成为促进全球化的重要支点,城市之间的经济网络开始主宰全球经济命脉。
随之涌现出的,是若干个在空间权力上超越国家范围、全球经济中发挥指挥和控制作用的全球城市,以这些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渐渐演化成城市群的高级形态,如全球城市区域。
这些具备高度城乡一体化的大都市区域,聚集了更多的生产要素,经济发展速度更快,竞争力更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核心,甚至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大都市带,是全球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而东京城市圈、大阪城市圈和名古屋城市圈构成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是整个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以及深圳、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区,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文章指出,总体来看,城市群和大都市圈正成为“极化效应”下城市的主体形态。这种城市群既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城市范畴,也不同于仅仅因地域联系形成的城市群或城市辐射区,而是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十八大以来,中国已提出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三个国家战略。这正是顺应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升中国城市在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国家发改委在今年四月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也正是看到了都市圈的重要作用。这些举措,也有助于通过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