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已经迈进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直面新时代和突破发展瓶颈的紧迫任务。 |
中评社北京8月3日电/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迈进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直面新时代和突破发展瓶颈的紧迫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经济增长来源于效率的改善、结构的转换和体制改革,而这些来源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战略支持。
经济参考报发表西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任保平文章认为,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下配套战略支撑:
工业化延伸战略:以工业化的逻辑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工业化的逻辑,防止去“工业化”。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和实际经济工作部门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倾向,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主张去工业化,大力发展服务业,通过服务业来代替工业中的产能过剩,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认识误区。中国经典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中国既要完成经典工业化的任务,又要迎接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冲击;既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又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因此,在高质量发展中要防止过度去工业化,防止过早地结束工业化,而应该采取工业化延伸战略,坚持工业化的逻辑,把服务业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相结合,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将新型工业化、再工业化、工业现代化相结合。以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制造业的现代化为核心,通过再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型产业,以工业化的逻辑实现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高质量提升战略:以制造业为核心推进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实体经济,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就需要加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因为制造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制造业是国际竞争的核心领域。而且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稳增长的重要依托。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制造业作为支撑。制造业高质量提升战略就是要以制造业的科技创新为核心,形成制造业供给体系,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为此,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提升的重点,模式与业态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向,管理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提升的内在基础。支持研发创新,掌握核心技术。鼓励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促进技术升级。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关键设备制造能力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关键核心技术上的创新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战略: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推进高质量发展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必须从战略高度考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一是发展创新型产业。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以成果转化为重点,搭建成果转化对接平台,通过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促进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动能,催生产业转型新业态,释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新活力。二是发展网络产业和数字产业。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等工程建设。加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力度,统筹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着力缩小“数字鸿沟”。持续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统筹互联网数据中心等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制定出台数字产业扶持政策,强化资金扶持,引导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互联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平台建设、公共服务补助等;强化创业扶持,加快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促进创业者与市场充分对接。三是加强产业品牌建设。坚持以创新为核心,以差异化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加快构建以创新、智能、绿色和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动能,推进中国工业品牌培育。
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战略:以新动能培育加快高质量发展
新动能培育是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在于创新,通过创新提高效率,最终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与增强是中国制造业能否迈向中高端的关键因素,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路径要求我们转变旧的思维方式,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增强创新能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创造出新的增长极。当前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一背景下,培育新动能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也是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改革内容。从当前经济运行现实来看,下行压力加大更加需要培育新动能,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为此,需要着力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通过新动能的培育推进新时代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