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经济增长方式为什么非转不可
http://www.CRNTT.com   2019-07-26 07:50:49


  中评社北京7月26日电/习近平2014年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7年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背景的重大判断,是谋划新时代经济工作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重要内容。深化对新常态、新时代内涵的认识,对于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把握以习近平为核心党中央的经济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

  经济参考报发表中央党校报刊社总编辑 丁茂战文章介绍,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问题的积累也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保持可持续发展成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艰巨使命。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非转不可。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两位数的年头有17个,尤其是进入新世纪的2003至2008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然而,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已经持续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很难继续保持下去。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只有3679亿元,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人均GDP只有156美元。经济水平不高,生产要素价格必然低廉,在这样约束条件下开始改革开放,要素驱动、规模扩张、低端发展成为绕不过去的必经阶段。但是,随着经济总量、工业化水平、人民富裕程度的快速提升,以这种发展方式支撑的高速增长必然不可持续。我们党对此是清醒的。早在1995年的党的十五大上,中央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共十六大之后不久,胡锦涛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成为经济工作中的重点任务。

  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已无力扭转增速下行的大势。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了应对这场危机、保持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党中央国务院施以重拳来对冲下行压力。2008年中国GDP增速虽然逐季下行,但全年还是实现了9.7%的高增长。在强刺激的激励下,从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重拾上行通道,GDP增速由第一季度的6.4%到全年实现9.4%的增长。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率先实现反转,成绩亮丽,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国家治理制度的优越性。然而,大势不可违,也违不了。中国经济增速在2010年第一季度冲高到12.2%之后,不可逆转地再次步入下行通道。从2011年到2014年年增长分别为10.6%、9.5%、7.9%和7.3%,特别是2015年跌破了7.0%,自此至今就再也没有回到7.0%之上,就更不用说两位数增长。

  领导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肩上。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落入中高速区间,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的必然结果。这也昭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不可逆转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且,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的重拳出击,打乱了本该启动的旨在推动转型发展的布局,我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结构失衡的矛盾。毫无疑问,领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势头,这一艰巨使命落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肩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从战备高度思考和布局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且首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背景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思考和研究。

  从“三期叠加”到经济发展新常态

  文章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以崇高的使命担当,准确把握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大势,相继提出了“三期叠加”和“经济新常态”重要概念,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内涵,为我们党制定出正确的经济纲领提供了重要前提。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三期叠加”的形势。2012年年底,习近平同志在就任总书记后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形势就做了初步分析。他在总结和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时指出,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和政府承担的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凸显、消化过剩产能和稳定就业之间存在两难选择。关于世界经济形势,他指出:经济低迷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因此,他提出要把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培育形成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上来,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思考的不断深入,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认识持续深化。在2013年年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分析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提出了“三期叠加”的重要概念,即“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在这之后,他对“三期叠加”的内涵又作了多次深入阐述。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习近平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认识并没有止步于“三期叠加”,而是持续推进、越发深刻。2014年5月,他在河南考察时表示,我们要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这是继在2012年年底提出世界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第一次公开表示国内经济也进入“新常态”。2014年年中,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结合对“三期叠加”的分析,进一步指出“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关于什么是新常态,习近平在2014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作了深入阐述。他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三大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中国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他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关于对经济新常态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是在2014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首先用对比的方法,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9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带来的几个趋势性变化。他进一步指出,以上这些趋势性变化充分说明,在“三期叠加”这个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下降,但也不会无限下滑;经济结构调整是痛苦的,却是不得不过的关口;前期政策消化是必需的,但可以通过有效引导减缓消化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影响。这也说明,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总起来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长速度正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