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14日电/据中国经济网报道,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冲击将全球经济拉入泥潭,为保障民生、纾困企业、重振经济,今年以来多个国家相继出台了前所未有的强力宽松政策。但宽松政策并非无副作用的“药方”,要想收获长期持久的发展,全球金融体系的韧性就是对抗宽松政策“后遗症”的关键力量。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0年会于此间举行,多位金融业内大咖为全球金融体系的健康“问诊把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杰弗里·冈本表示,为应对疫情全球央行纷纷降低政策利率,扩大资产购买规模,对于危机的反应迅速,而且非常敏捷,政策支持力度也是空前的。
许多央行在疫情期间参与资产购买,直接支持私营部门信贷,以稳定本地债券市场或缓解国内金融状况。杰弗里·冈本透露,1至6月,全球十大央行合计增加6万亿美元资产,是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的两倍多,目前该数字已达约7.5万亿美元,主要的多个经济体央行增加了互换机制以确保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的流动性。
尽管及时的行动、强力的政策为全球经济走向复苏打下了基础,为防止金融危机作出了贡献,但杰弗里·冈本提醒说,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金融条件可能会产生过度的金融风险,并在长期内助长脆弱性的积累。
同样意识到这一点的还有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勤。他直言,疫情期间宽松政策会带来长期累计的杠杆,在政策退出时也会对金融体系产生一些长远影响。
“为了加强金融体系的韧性,我们需要政府和金融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马勤特别提到,需要通过持续性的改革为市场注入活力,“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银行将利率维持在0以上,同时避免了资产负债表大规模扩张,对此我们感到非常钦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