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方便了民众、给城市增添了烟火气,这些都是喜闻乐见的。相比于租金昂贵的店铺,地摊经营成本小,门槛也低,毋须学历,可以吸收疫情中失业的人员再就业,作为生活自救手段。
但亦必须看到,地摊经济只是一种过渡性、灵活性和临时性的就业,从长远而言无法解决大规模的就业问题,并非“救市”灵丹妙药,不应过分夸大当中的作用。摆摊致富更只是个别故事,不宜过度宣传。《证券时报》一篇深度报道,就引述深圳多名摆摊者慨叹:“如果不是生活所逼,谁愿意干这个啊?”
有序有管须靠政策法规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这是内地经常出现的两难局面。过去,地摊经济也曾红红火火,但因为各地要“创建文明城市”,驱逐低端人口,采取一刀切而黯淡。如今突然解禁,甚至大肆宣传,又缺乏配套措施,交通受影响、摊位费高涨、卫生脏乱差等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大连一夜市开放后,附近出现交通堵塞、垃圾成山,马上匆匆叫停。北京市官方更直指“摆地摊”活动“不利于树立良好的首都形象和国家形象”,将加强执法。
因此,必须正视地摊的种种弊端,包括占道经营、影响环境、售卖假冒伪劣产品、食品不卫生等等,不能“无王管”。现代城市摆地摊也应该上档次、有秩序、有监管,商贩要持证上岗,划定摆摊区域,规定时间内营业。必须将之纳入市场经济秩序,形成整套稳定的、清晰的政策法规体系,地摊经济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商贩亦才能安心摆摊,不必担心政策一收紧,城管又变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