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观众准备进入第二届进博会会场。新华社 |
中评社香港11月25日电/5年前的201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发表演讲。笔者听他概述中国将如何实现繁荣和安全的梦想,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中一段话:“(前文为‘中国如何发展?中国发展起来了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关于这两个问题,国际社会众说纷纭’——编者注)有的对中国充分肯定,有的对中国充满信心,有的对中国忧心忡忡,有的则总是看不惯中国。我想,这也正常,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是人群中的大块头。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块头要怎么走、怎么动,会不会撞到自己,会不会堵了自己的路,会不会占了自己的地盘。”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11月22日载文《与人群中的大块头——中国相处》,文章说,当时,笔者认为这些话表明,中国承认不确定如何运用其新的力量。5年过去了,我认识到,自己当初误以为的踌躇不决,实际上是在委婉地提醒澳大利亚和世界其他国家:不要低估中国的自信。
今天的中国更加全球化、更强大、更愿意展示自己的力量,对外界批评也更为敏感,而数百年来的那种勤劳和活力依然丝毫未变。
这个大块头让人感受到他的存在,有时令我们心生钦佩,比如在全球经济、科学技术领域,有时又令我们感到不安。
今年,澳大利亚亚洲协会的“颠覆性亚洲”项目倾力于我们应如何界定与中国的关系。学者和政策专家提出了必须正视的三大要素,即能力、连贯和社群(联系)。
首先,为了有效地与中国打交道,我们必须更努力地去了解中国。根据麦考瑞大学前中国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说法,澳中两国关系正常化50年以来,只有130名非华裔澳大利亚人能讲流利的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