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70年:深圳从“边陲农业县”到“先行示范区”
http://www.CRNTT.com   2019-08-27 07:00:54


 
  经济格局变迁

  文章表示,2009年,曾发表一篇《深圳经济格局正发生重要变迁》的文章。文中分析说,“刚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又近逢特区建立30周年的深圳,经济发展格局已经或正在发生明显的和潜在的变化。其端倪之间,趋势毕现”。

  它们包括:“一、深圳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过半,超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总和,‘后工业化社会’初见端倪。二、在深圳经济增长格局中,外源、外需支撑因素出现趋势性弱化,工业出口所占权重不断降低,且不可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三、深圳产业向内地与周边地区扩散、迁移加速。四、深圳已进入资本输出与产品输出并举,资本输出渐为主导的时期。五、深圳人口、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紧约束’局面日益凸显。六、深圳经济明显减速,与内地城市原先存在的一般领先差距已经缩小乃至消失,新的行业优势有待形成。七、一批深圳本土企业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以优秀业绩与品牌形象,成为深圳的‘城市名片’。八、政府投资向基础设施和公益民生领域大力倾斜,向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公共资源日益增多,公共服务型财政和相应的政府架构初见雏形。九、深港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深莞惠’城市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协作与融合进入新阶段。”

  纵观当下,当年描述的现象趋势仍然存在,仅局部变化不一,或随时代背景变迁有了更多延伸。

  微观产城融合现象,则可看到“楼宇经济”效应凸显,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载体,乃至本身就是产业“孵化器”;一座不太起眼的楼宇“藏龙卧虎”,可能是跨国公司的总部,又可能是研发、“绿色”生产、现代服务与消费的“综合体”。

  变化还体现在,在城市“旧改”中,产业更多并非“驱离”而是转型,不少厂房改造为“创意、创客、创业”空间;“城中村”不再是大拆大建,主要通过整治改造而宜居宜业;规划设计不再各行其是,而是通过“站城合一”、“园城合一”、文教资源“整体嵌入”,以及“人车分流”“空中连廊”等局部工程,使产城融合效应得以实现和放大。

  深圳“再出发”

  文章指出,深圳在新时代已被赋予更多使命和期许,其将“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大湾区建设、中美贸易摩擦及香港稳定等因素,无不关乎深圳未来。而深圳应对挑战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改革创新,并具体落实于未来“后工业化”和“新城市化”结合的路径上。

  令人欣慰的是,作为“产、城”继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深圳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的的自主创新模式和创新生态已经走向成熟。随着国家级、国际化高端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基础科学研究团队,以及新建高校等创新载体的加速聚集,随着深圳湾生态科技产业园、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等区域创新平台的相继规划建设,加上更多城市“绿色”发展和人才安居措施的推出,深圳的产城融合式发展又将展现新的亮点。

  深圳发展已举世瞩目,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其新一轮“再出发”更令国人期许。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