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两岸乡村经济与中华美学文化之共构研究
——以舟台渔农村合作为视角
http://www.CRNTT.com   2019-07-18 00:12:56


 
  (二)台湾与舟山的常态化贸易联结始于16世纪

  大陆与台湾间往来最早的史料记载为三国时代东吴孙权派军赴夷洲(台湾)。而后的隋唐、宋元时期两岸虽有片断的往来记载,但均未形成常态性贸易。16世纪中叶以后,台湾才逐渐发展出常态性的对外航运贸易。

  16世纪中叶,为了重建海上秩序,明廷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宣布解除海禁,但仅开放福建漳州月港(九龙江出海口)一处口岸,而且只允许泉州和漳州商人对外贸易,并且禁止对日贸易。当时日本海上贸易发达,积极从事南向贸易,而台湾正处日本通往东南亚航路的中枢位置,因此日本贸易船舶经常以台湾为中继站,即以台湾作为“会船处”,在一定的时间点将船舶开往台湾约定的地点,交易商品。这就是台湾的“会船点”贸易。当时以台湾为迄点的航路,另一端起点分别在中国大陆(以福建为主)与日本(以九州为主)。此时的舟山海域是走私者的天堂,台湾与舟山的常态化贸易联结就此展开。只是这个时期的舟台贸易并未得到“官方认证”。

  荷兰人1624年占领台湾南部,以作为取得中国大陆产品、并进行对日贸易的中继点,当时往来台湾的船舶,除航行至福建港口外,并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亚洲各大航运据点网络连结,各国产品以台湾为转口港进行转口贸易,可谓荷兰东印度公司之亚太海运中心。明朝末年,郑芝龙的武装海商集团几乎垄断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贸易。清初顺治皇帝为断绝沿海居民对明郑王朝的接济,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颁布禁海令,又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一步实施迁界令。郑经主政后,积极拓展国际贸易,除以走私方式突破封锁,于厦门及杭州等地进行交易外,并于1672年与英国正式缔结通商条约。

  清廷平定明郑之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开海,准许百姓对外贸易,然而为避免台湾成为海盗与反清势力的据点,禁止台湾居民与外国从事包括贸易在内的往来,并于1720年起严格执行“对渡口岸”政策,指定台南鹿耳门(今台南安平港)对渡福建厦门,所有自台湾离境的船舶均应先至厦门报到,才能继续航往其他港口。1783年指定鹿港对渡泉州及厦门,1788年指定淡水对渡福州五虎门及海丰港等。那时候许多商人以海船经营台湾与祖国大陆间的贸易,至不同的地区载不同的货物,比如至浙江内地则载绫罗、绵绸、绒线等,至宁波则载棉花、草席等。因为最初南台湾的鹿耳门港是两岸唯一的合法口岸,自台湾航赴对岸贸易船艘皆须取道鹿耳门,故台南商业繁盛。雍正年间(1720年代)即发展并形成大的行郊组织,即著名的“台南三郊(北郊、南郊与港郊)”。郊,是指各个港口的进出口商人所组成的同业公会。斯时,台南与内地的贸易范围,北郊为中部之宁波、上海,并远及北方天津、烟台、牛庄等地,由20多家商号组成,共推“苏万利”商号为首,输出白糖、鹿肉、樟脑、硫磺、煤炭等,输入绸缎、火腿、罗纱、纺葛、棉花、绍兴酒、药材以及北方的日用杂货。到达宁波、上海以及江浙内陆的航运,都会经过舟山群岛。这个时期的舟台经贸得到了“官方认证”。

  三、舟台渔农村与台湾如何在经济和美学上共构

  (一)台湾与舟山的渔农村建设有着相似的政策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舟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主要体现为建设景区村庄、探索田园综合体发展新模式,包括以景区理念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新发展,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充分挖掘当地的乡村聚落文化、建筑文化、历史人文、民风民俗等,并与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相结合,供游客参与、欣赏;提升文明素养宣导文明乡风美丽乡村建设,追求的不仅是乡村居住环境的优化,更主要的是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精心培育文明乡风等。

  台湾的精致农业政策要求农业推广多元化,朝向精致农业发展。所谓精致农业,就是要健康,要卓越,要乐活,也就是传统农业变身绿色生产业和服务业的综合体,从生产转向生活产业,结合观光文化休闲,开创经营新局面。农业发展政策,要求农业不仅提供粮食生产,而且重视农村生活、生态环境与文化景观维护等多元功能,要求农业朝着生产、生活与生态三者均衡发展的方向调整。农村再生政策,是指进行土地利用调查与使用规划、公共设施规划与配置、土地使用管理等,以利未来执行与推动农村再生时因应整体农村发展之需要,可运用整合性规划概念,进行功能性分区管理,并作为后续土地管理之指导以及依据,并为加速农村基础环境改善、办理农村动线环境改善、农村开放空间环境改善、农村生态景观绿美化、参与式改善宅院景观、庭院绿美化、打造聚落便利设施,以营造便利又友善的农村。

  在渔农村建设的政策上,台湾与舟山有着方向的一致性。

  (二)用美学文化的共构促进渔农村经济核心化和休闲化发展

  舟山,正在着力推进休闲渔业发展,推进渔村、渔民和海洋生态、海岛环境、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整合,打造集海岛观光、渔村风情、渔家乐、鱼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垂钓渔业集聚区。台湾发展休闲农渔业已有相当基础,在维持渔农村的景观,保持“渔村社区美学”、渔村渔港独有文化、构建繁荣渔村经济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而今依然积极推动渔港渔村休闲旅游、渔村活化、水上游憩和培养海洋文化(文创人才)工作,希望籍由青年创业教育和创业辅导计画,吸引青年返回渔村创业或者就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由此,舟台完全可以联手打造一个两岸青年的渔农村文化创意平台。这也是两岸渔农村经济的联手。

  同时,让渔农村文化与商业结合,籍助创意、想像力与科技,对文化资源予以恢复、重建或者再造,并加以适度包装成为文化产品,而发展成兼具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用美学文化的共融带动渔农村经济的自足性永续发展,是共构的最终目标。具体来说,共构首先需要共同的社区营造,二是文化加值,三是以节庆方式强化地方魅力。共构的具体体现,一是体现在产业的核心化:不妨结合养殖、捕捞、加工等产业创造共识,改善排水设施、改善灌溉设施、完善现代农业产销设施,通过社区主题的设置,形成核心向外发展,落实产业园区化,比如成立共同产销班,结合网络和宅配服务,提供品质保证,推动产品认证,并为渔农产品做展示设计,以提高产品的文化特色性与不可替代性。二是体现在休闲化:加入了美学的休闲渔农业具有文化与生态观赏的功能,更是寓教于乐的好题材,同时提升游客高品质游憩与教育的双重效果。

  (三)观光工厂是渔农村经济与美学文化共构的良好载体

  文化观光就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观光资源,以提供消费者有意识或者有计划性的参与及体验有形、无形之文化环境或文化活动。文化有助提升观光竞争力,观光又有助于促进文化可亲性。观光工厂的概念,来自于将传统工厂的角色由制造业转型为制造服务业。观光工厂,须由持续营运中的工厂为基础,结合观光旅游的概念,并利用工厂本身的环境、建筑、文化、发展与文物等,提供民众参观并加入实作体验活动,注重教育性并能凸显产业文化。

  台湾从2003年开始参考国外经验,辅导具有产业特色、文化保存或者知识教育性之厂商建置观光工厂,鼓励传统产业转型,协助小型工厂加入观光服务的元素,提升产品价值。一家具备良好的制造与生产能力的工厂,经过服务性的行销推广与设计包装等加值服务,能够赋予更高的附加价值。观光农场从农作物的契作到加工生产,最后到产品的包装、销售与观光服务都是一贯作业在观光工厂内完成的。现在台湾的善化啤酒观光工厂、新百禄燕窝观光工厂、隆田北虫草文化展示园区等,都是成功的观光工厂的例子。舟山有不少水产加工企业,不妨借鉴之。舟山也有不少偏远海岛,比如可以在虾峙的双山岛、东港的葫芦岛、白沙的柴山岛、东极的黄兴岛等小岛上引入观光工厂的概念。这样的观光工厂放在海洋领域,类似于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是一个新兴的休闲产业,指将水产养殖与观光休闲活动结合,发展出各项贴近渔业生活主题的体验活动,目前在台湾的澎湖县白沙及内湾、屏东县大鹏湾、台南市七股泄湖区等均有海洋牧场之发展。

  四、渔农村经济与美学文化的共构将延续舟台历史情缘

  城市建设和经济生活加入美学艺术,才更显生命力。以高雄港为例。1985年,高雄市将违章林立的一部分土地整体规划成为美术馆园区,就此翻转了高雄的文化地位,从此艺文人材大举往高雄流动,带动艺文的兴起。1998年,高雄以城市美学为概念,建构爱河文化流域,大力发展公共艺术,翻转了高雄城市景观。同时,透过“闲置空间再利用”,将废弃的老旧厂房进行活化,成为艺文展演空间与民众游憩的场地。目前,高雄以视觉艺术产业为核心,在“原创艺术村”、“艺富网电子商场”、“台艺美术馆”、“台湾文创银行”及“设计与文创生活”、“公益平台”等5+1营运区块下,不断延展由艺术与文化而衍生的营运价值。高雄港的美学变身经验也可以为舟山港渔农村建设中的美学所借鉴。舟山港和高雄港联手,共营文化创意,包含原创艺术村落、两岸艺术网络、浙台美术馆、浙台文创银行、浙台经济与美学平台等,联手复兴中华文化。当前,舟山正处于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时期,同时旧城改造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引进台湾的美学艺术企业和人才,或搭建平台,为舟山城市建设增加具有两岸情缘意涵的美学概念,不啻为一个选择。

  舟台之间有着深厚的经贸联结、亲情联结、文化联结和佛教联结,也因此,舟台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除了早年因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结外,在两岸对峙的年代,舟山也是接触台湾的第一线。上个世纪70年代后,台湾渔船来舟山渔场附近生产和港口避风日益增多,舟山为此兴建了台湾渔民接待站,后来改称台胞接待站,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而舟山与台湾渊源深厚还缘于,1949年至1950年,国共双方在舟山群岛上的争夺惊心动魄,并对今日两岸格局产生重大影响。1950年5月,近13万国民党官兵赶在解放军发动进攻舟山本岛的战役之前整体秘密撤退,并带走1万3千多个舟山籍青壮年男子;1987年舟山籍老兵姜思章发起老兵返乡运动,加速了蒋经国在那年解除持续了38年的戒严并开放普通民众赴大陆探亲;1987年10月后,赴台老兵的返乡行拉开两岸民间善意往来的序幕,1988年8月15日,政策开放后的第一对两岸婚姻在舟山登记注册,新郎是一名退役老兵,这是老兵开启两岸婚姻序幕最有力的佐证。此后,更多舟山籍人士与台湾人的后代诞生,更促进了舟台亲情联结。另外,诸如沉没在舟山群岛海域的太平轮、位于舟山小沙镇的三毛祖居等都是舟台情缘的一部分。

  特别要提及佛教情缘。舟台佛缘深厚,主要体现在台湾早期古老寺庙与普陀山多有牵连、普陀山僧人为近代台湾佛教的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观音菩萨是两岸民众共同的民间信仰。舟山目前在建的观音文化园规划面积约9平方公里,位于舟山朱家尖,与普陀山隔海相望,将成为集现代佛教建筑精华和现代佛教弘法理念为一体的观音文化地标。其中,观音法界是观音文化园的核心部分,由普陀山佛协出资建设与管理,是以观音文化为主题,集朝圣、观光、体验、教化功能为一体的观音博览园。笔者以为,在文化园中可以诞生一处舟台联手与美学艺术相结合的佛文化平台,与佛教观光旅游、文创结合,依托现有的海洋文化成果,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手段,通过工艺品、音乐、演出、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品牌效应。

  舟台渔农村经济与美学文化之共构,也是舟台旅游业的集合、舟台文创业的集合等。倘若将所有集合放入一个整体构建的风情园区,这个园区的宗旨就是立足舟山渔农村,联结台湾,改革传统渔农业,让艺术和文化变成增值的生产力。南台湾观光业总召集人、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富男表示:舟山的文化底蕴、历史背景,是美学发展有深度、厚度和广度的基础。高雄和舟山都主推以海洋为主的经济,两者有很多相似处,同时浙江是来台旅游最大的市场,期待双方能够进行观光业、文化发展方面的讨论,期待舟山港与高雄港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7月号,总第259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