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21日电/据《北京晚报》报道,悠远的十二下编钟声破空传来,如同历史深邃的回响。通过5G网络,这段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的声音同步传到了位于上海的演出现场。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站在舞台中央,环绕着他的不仅有六面巨锣,还有多扇屏幕。日前,借助网络的连接,位于上海、武汉、纽约三地的音乐家跨越时空,共同奏响了谭盾的新作《武汉十二锣》。
谭盾将这部作品描述为“声音的纪念碑”,他把这段时间以来有关人生万物的思考尽赋其中。在《武汉十二锣》的幕后纪录片中,谭盾透露,最初有创作的想法,是在不久前去往比利时的飞机上。那时,国内的疫情非常严重,他在报纸上读到报道后,心中非常不安。
谭盾对湖北有一种特殊的情结。1997年香港回归时,他曾创作了《交响曲1997:天·地·人》,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担任本曲独奏,张学友献声歌唱。这部作品也用到了编钟的声音,为此,谭盾与马友友在武汉待了很长时间。“我对湖北的编钟、湖北的锣、湖北的古乐器、湖北楚文化和古音乐的手稿很有感情。”谭盾说,“在飞机上听到发动机的声音,我总觉得像武汉的锣声。”
武汉铜锣在音乐界享有盛名。铜锣是最早进入西洋管弦乐队的中国乐器之一,武汉铜锣工艺独到、定音精准、音域宽广,是全世界交响乐团的必备乐器。谭盾说:“无论是贝多芬还是马勒的音乐,非有武汉的锣才能奏不可。十二这个数字则是中国文化的沉淀,十二时辰、十二生肖……十二是中国文化的图腾,是人类生命的密码。”女高音吟唱的歌词“天长地久,万物和兮。天地与我,大焉为一”,来自老子的启迪,两千年前古人的智慧依然可以喻照当下。
2月15日,《武汉十二锣》在安特卫普伊丽莎白音乐厅首演。当晚,谭盾就表示一定要带这部作品回家,但随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几乎所有的歌剧院、音乐厅和交响乐团都陷入了停滞状态。“限制是创作的源泉。”疫情虽然让大家暂时无法相见,但网络还在,它催生了这次颇具未来感的演出,科技与古老的中国文化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
在这场音乐会的“云直播”中,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家们被网络牵引到了一起,同奏一首乐曲,其中,六面铜锣在上海,编钟在武汉,其余六面铜锣和弦乐演奏家、女高音歌唱家远在纽约,观看这段直播的观众超过了7000万。“突然觉得世界很小,就是这十二面锣,将全世界的心都揪在一起了”,谭盾感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