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看待中国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20-03-19 08:51:24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中国基本国情、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潜力和动能、体制和制度条件、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发展目标等共同决定的,是长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不会因疫情冲击这种短期因素而改变。
  中评社北京3月19日电/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中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综合起来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这一重要论述和判断,为我们正确分析当前复杂经济形势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的信心。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

  人民日报发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林兆木文章表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生活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交通运输、旅游、餐饮住宿、娱乐文化、商贸会展等服务业受到较大冲击。今年春运40天期间,全国铁路、道路、水运、民航累计发送旅客14.76亿人次,与去年春运期间的29.8亿人次相比下降50.3%。今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还会通过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波及一、二产业。二是由于春节假期延长和人流、物流受阻,不少行业、企业在一段时间停产停业,营业收入和利润下降,国家税收相应减少,职工收入也受到影响。部分企业支付工资、租金以及还贷付息的现金流紧张,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疫情期间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以及饲料、禽苗、活禽等因运输物流不畅而受到一定影响。三是受工业、基础设施、房地产部分投资延后等因素影响,今年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5%。四是受国内外交通、物流不畅和企业开工不足影响,今年1—2月份,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进口下降2.4%。五是全球许多国家相继发生疫情,国际航空、航运、旅游、贸易投资受到冲击,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使中国稳外贸、稳外资的难度加大。

  尽管疫情既程度不同地影响总需求的三个方面即消费、投资、出口,又程度不同地影响总供给的三次产业生产经营,但综合起来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这是因为: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及时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迅速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控体系,充分发挥中国制度优势,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在较短时间遏制住了疫情在全国蔓延。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当前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为把疫情对经济冲击控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创造了根本前提。

  第二,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作为,主动担责,同时间赛跑,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积极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千方百计把疫情冲击的损失降到最低。从现在情况看,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主要在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还会有一定的后续影响,但中国经济会逐渐回归正常发展轨道。

  第三,疫情冲击只是影响一段时间需求和产出减少,而有效需求和生产供给能力并没有削弱。从消费需求看,虽然旅游、餐饮、住宿、娱乐等部分服务消费有时间窗口,过后难以完全弥补,但这部分购买力可能转移到其他方面消费。耐用消费品等消费只是推迟了购买时间。从投资需求看,工业、基础设施、房地产等部分投资延后,从全年看会补上。制造业不少行业一段时间的部分减产,过后增产可以弥补,而且由于补库存需要,从全年看产出不会受太大影响。零部件等出口减少,只要产业链没有转移,疫情过后出口还会补上。经济运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只要支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条件没有削弱,一段时间的需求和产出减少,会由过后的反弹对冲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所以,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文章分析,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中国基本国情、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潜力和动能、体制和制度条件、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发展目标等共同决定的,是长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不会因疫情冲击这种短期因素而改变。中国具有保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充足条件。

  从发展基础看。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近100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超过16%,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约占三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性地突破1万美元。中国已成为居世界第一的工业制造大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总里程均居世界第一,通信业实现赶超。对外经济跨越式发展,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是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外汇储备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为巩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宏观经济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显着特点是没有发生过经济衰退和危机,经济增长率除了1981年的5.1%、1989年的4.2%和1990年的3.9%,其余38年都是高速度和6%以上的中高速,而且多数年份实现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国际收支的良好组合。以最近5年(2015年至2019年)为例,虽然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但每年城镇新增就业都在1300万人以上,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0%、6.8%、6.9%、6.7%和6.1%,保持在合理区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4%、2.0%、1.6%、2.1%和2.9%。经常项目顺差逐渐缩小,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和服务业的贡献率持续上升,城镇化快速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和机制,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为保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创造了良好宏观经济环境。

  从发展潜力和动能看。中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人均收入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对发展的需求是全面、巨大和持久的。同时,中国具备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有14亿人口,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仍在扩容,国内市场规模巨大且不断发展,潜力无限;国内储蓄率高,是少有的资本净输出国和债权国;人力资源丰富,有9亿劳动力,其中超过1.7亿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有1亿多个市场主体,蕴藏着巨大的创业创新潜能。这是保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重要条件。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