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港澳基本法中心主任夏正林 |
中评社香港7月18日电/香港回归祖国22年,然而,正是在回归纪念日的当天,发生了暴力冲击香港立法会大楼并进行打砸的行为,这使得部分人对“一国两制”方针的前途感到迷惑。这值得关注和重视。
自2003年起每年举行的7‧1游行,2014年的非法“占中”,2016年的旺角暴乱,反“一地两检”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释法,等等。这次,反对派又以反修例为藉口发起游行,最后甚至发展到围堵警总、冲击并破坏立法会大楼。可以说,这些事件形成了一种“逢中必反”的现象。
很多人认为“逢中必反”的实质是追求“港独”,反对“一国”,因为他们把“逢中必反”的“中”理解为中央,进而理解为“一国”。的确,对于“一国两制”而言,“一国”是前提,如果“一国”不存在的话,“一国两制”也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了。而且在“逢中必反”的力量中确有一股“港独”力量,尤其是那些暴力破坏并公然叫嚣“独立”的,他们的行为应该得到惩治,他们追求“港独”的主张应当得到足够的警惕。
但另一方面,除了“港独”外,更需要我们思考的是“逢中必反”的力量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追求“港独”,而是因为反对或者不信任内地体制的,这个数量还不少,正是因为这个力量的参与,推波助澜,才使得“逢中必反”形成了一定的气候。这股力量不是“一国”的问题,而是“两制”的问题。
所谓“两制”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允许香港继续保持与内地不同的原来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即“马照跑,舞照跳”。在回归前,香港人普遍担心的就是其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被强制改变,因此,“两制”的提出打消了这些疑虑,其实现的具体的措施和步骤就是先由宪法中作出规定和授权,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变成具体的制度和实践,并且通过提出“港人治港”和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方针,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不过,“两制”的本意不仅仅是要内地尊重香港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而是互相尊重的问题,即香港也要尊重内地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目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恰恰是香港人对内地制度的不信任,它与“港独”有本质的区别,但也与“港独”同时构成“逢中必反”的重要力量。
在“一国两制”的实践中,仅盯着“一国”,显然把“逢中必反”的问题简单化了。“一国”的问题是原则性的,比较容易引起重视,而“两制”的问题才需要引起反思和重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讲的:“要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只有这样,‘一国两制’这艘航船才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正视‘两制’才是稳定的力量。”
“两制”问题的解决需要相互的尊重,包括内地不要干涉香港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但香港也要对内地的社会制度保持尊重,不能成为反对内地制度的大本营。这需要有更多的资讯沟通才可以解决。应该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香港与内地的沟通提供了新的契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使“一国两制”走向了2.0版。
总之,我们要正确区别“逢中必反”的现象,才能更好坚定“一国两制”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所指出的:“实践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是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对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既要坚持“一国”这个前提,也要正确看待“两制”的问题,“在‘一国’的基础之上,‘两制’的关系应该也完全可以做到和谐相处、相互促进。”
(来源:大公报,作者夏正林系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港澳基本法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