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台湾视角解析“习五点”
http://www.CRNTT.com   2019-12-14 00:19:25


 
  三、前景未必悲观――台湾民意的流动性

  当前台湾民意大多数反对“一国两制”,这应是事实。但因此而认为和平统一无望,而必须企求于其他激烈的手段来达成,实际又不尽然。必须提及,台湾是开放多元的社会,每次选举就是政党政见经过选民投票的一次考验,台湾的民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内外部环境与当时期时事的影响而成。此看起来似乎多变无常,但仍有其可预测性。

  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2014年的太阳花学运。在学运期间,受到运动冲击的影响发酵,台湾社会弥漫着反中的情绪高涨,这个情绪一直延续到2016年,导致了国民党在总统与立委大选上全面挫败。然而不到两年,2018年的九合一大选,结果呈现截然不同的局面,轮到民进党大败。这期间选民意向的转变,似乎颇耐人寻味。必须瞭解,民意有自己的走向,这个流动趋势看似无常理可言,却往往能够在其任意转换的过程中运作出自我的规律。

  检视过往台湾民众在统独议题的取向,可以发现呈现彼此消长的局势,并未有一个定局。当前台湾尚未形成足够的共识,能够在统独议题上得到定于一尊的决议,得以朝向立即变更现况,取得全新定局的方向演进。换言之,民众对于统一与独立的意向,尚在游移与摸索之中。就这点而言,无论就统一或者独立,足以显示其时机均尚未成熟。

  总的而言,当前台湾民众不接受“一国两制”,并不表示“一国两制”永远不可能成为台湾民众的选项。台湾民众祇是就当下的现实条件,对于“马上”采行“一国两制”统一的这个命题,表达了否定的态度。至于未来如何,则尚未可知。诚如上述,台湾的民意向来是随着时间、议题、内外部因素刺激而在不断进行调整的。假如时机成熟,所有内外在环境因素于某时汇集在一起,而使得潮流往有利于“一国两制”推行的方向移动时,自然而然会在主流的台湾民意上反映出如是的势头。至于这样的理想状态应具备何等的主客观条件,而又该如何塑造出如是的条件因素,使统一大业水到渠成?这就是中国大陆方面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三、两岸“和平统一”前提塑造之刍议

  一、“统一”是不可逆的发展

  必须理解台湾民众对于“一国两制”有排拒心理的这个事实。我们必须要认知到,统一是一个过程不可逆的工程,尤其当我们视和平统一为最高原则,这点尤为重要。如果统一的状态已经发生,然后却又出现了可逆现象,则意味着和平统一的破局,其后果很可能就导致了战争。假若在各种内外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下,战争手段还是无法促使统一强制完成,那么两岸就必然回复到冷战时期的绝对敌对状态,渐行渐远。

  在习五点中,相当新意地提出了“两制的台湾方案”,并以此来作为对台湾所施放的一种善意,实际上却可能无法让台湾民众感受到如是的效果。对部分台湾民众而言,当前大陆要求台湾方面提出“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就是逼迫台湾将“统一”的议题,在非台湾民众预期的时间点与非意愿的状态下,强行搬上台面讨论。这并不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事态发展。

  二、大陆要有意愿为“统一”进行改变

  在习近平的促进两岸民众心灵契合的前提下,大陆推出了众多的惠台政策,给予赴大陆投资、生活与求学就业之台商或者台生以优惠,这是当前大陆方面直接针对台湾民众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对于承认九二共识的台湾地方首长之县市,给予开放经贸与旅游上交流的便利,则是针对台湾内部的惠台措施。

  然而“施惠”对于改善形象、扭转对方既定印象固有其效果,然而也有其局限性。“施惠”必然有主从之分,而产生施与受的不对等关系。此固然可以建构出双方互动中的定位与关系,但并不利于在保持主体性的前提下所进行的融合。   其次是,“施惠”即便其牵涉的范围广泛,客观上仍无法遍及所有的台湾民众。一般而言,会接受大陆惠台政策的台湾民众,其在政治认同的光谱上,本就是偏向拥有“中国意识”的群聚。在一般台湾民众的统独光谱中,反而是“保持现状”派拥有最大多数的民众,施惠政策对于争取这些“保持现状”多数派是否有所助益,值得进一步的商榷。

  两岸统一,其实很像两家人和亲,即将由两个各异的家庭合而为一,一起共同生活。虽说一国两制的倡议,在政治社会体制的差异上给予了趋同的空间,由于前述之统一是个不可逆的进程,一旦合婚完成,已不容反悔。实际生活中的婚姻结果不顺利,还可以分居甚至离婚,退回至原来状态,从头来过,但政治统一却不行。因此,被统的一方,对统一怀有抗拒的心理,应在情理之中。所以作为主体去统一他人的一方,就必须释出最大的善意,以卸除掉对方的戒心与疑虑。

  所以在统一的议题上,中国大陆必须要更换一套新的思考模式。除了继续以“我能给你什么”作为促统的善意表达,还要展现出另一种情操,那就是为了实践统一,我愿意让自己“改变”些什么。愿意自我改变与调整,才是两个差异极大的行为体,能够促进对谈甚至融合的前提条件。藉由自我改变,不但释放出善意,还能降低两造双方的差异性,卸除形势弱的一方的担忧,进而促进共融性。在此前提下的统一,才具有长治久安的基础。

  肆、对于两岸“和平统一”有利环境塑造之刍议

  1.两岸事务之定位基础,宜回归到分裂分治的历史源头

  洽谈统一议题,首先要在顾及台湾民众对于台湾主体性感情上的认知与坚持。因此两岸关系地位之界定,就成为影响自我认同与交流往来的关键因素。当前维系两岸关系的通关密语,就是“九二共识”。然而正如“一国两制”一样,由于时空因素的变迁,九二共识也因为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了对其内涵的认知歧异。

  国民党方面惯称九二共识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大陆坚持的“一中”定义,就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在国民党经由大选取得执政权时,为了实践两岸交好,维持两岸的和谐关系,大陆会默认国民党自“九二共识”所演绎的“一中各表”,但是当大陆认为需要严守立场时,“九二共识”就是一个中国原则,没有各表的问题。

  如果严格审视国民党的“一中各表”的意涵,那就是我称我认知的中国是“中华民国”,你称你认知的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属于双方各自主观上的认定,必须是一种默契,永远不可能在同一正式场合上并存,也就是“王不见王”。准确的说,这是描述延续自内战所造成的分裂分治事实状态下的两岸关系。当年是“汉贼不两立”、“有我无敌、有敌无我”。时过境迁,今日大家已经不再称对方为匪为犯,但“九二共识”的基础,就是在这种相互否认之下,进行实质性的接触与交流。所以才会有所谓的“一中各表”的诠释。

  大陆方面对于“一中各表”的顾虑,在于“一个中国各自表述”这个界定中,隐含有“两国论”的成分,即便没有,也可能成为制造“两国论”的前奏。同时,当前大陆已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公认为中国唯一的法统代表,所以在“九二共识”中祇能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否则对大陆而言就是自失立场。

  民进党对于“一中各表”前提下的“九二共识”,将其进行了刻意的曲解。他们认为,凡两岸接触的正式交流场合上,就必须要有各自表述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的“一中各表”。殊不知,这样一来就落入了“王见王”的陷阱,违背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2.中国大陆要做出有重大影响的实质改变

  要中国大陆做出政治体制上的改革,不管幅度多大,就中短期而言,是不太可能的企望。因为习近平在十九大时,就已经标榜了当前北京共识的优越性,那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标举“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认为这是有别于西方制度的另一条国家致富之道,所以如何要求中国大陆方面作出某种政治变革,而又能使得台湾民众感受到“改变”所传达出的善意呢?

  笔者在此的建议是,暂时无须触及至政治与制度层次,祇要在中国文化上寻求改变的主题,那就是中国文字。当前两岸虽是使用同样的语言文字,但是却有简体字与正体字之别,这个差异将两岸分裂分治的状态更为凸显,造成两岸民众自然而然产生的隔阂感。盖文字是一种符号,符号具备有传达某些特定讯息的功能。台湾识正体字的人,凡看到简体字的书籍文章,自然就会产生“非我族类”的先天印象,“台湾”与“大陆”之别油然而生。如果中国大陆能够正视这个现象,将正体字的使用解禁,使简、正体字也能够成为民众日常并用的文字系统,或可某种程度地增进两岸民众的认同感。而这仅是属于文化层面的事务,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大旗之下,也具有十足的正当性,难度也不高,同时也是两岸去异求同的一个重大举措,相信台湾民众对此会相当有感的。

  结论

  “维持现状”祇是一种政策宣示,但并不是说一切状态都是处在静止状态,历史长河永远都在向前滚动,“现状”也会无形中往前推移发展,而进入另一个新的境界。故大家都必须深谋远虑。假如统一乃大势所趋,那么如何能够在最符合两岸人民福祉,在最平稳顺利的状态下实施统一,这就是吾人的责任。这也是本篇的旨趣,从台湾的观点着手,检视台湾民意对于“习五点”的反应,以及相关的延伸议题,期望能够带给政治决策当局更多思考的面向,采取更周延的施政取向,以达到两岸双赢的最大目标。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12月号,总第264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