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在东北就有耐盐碱水稻研究,但是一直没有重大突破和进展。开座谈的时候,老专家就讲,耐盐碱水稻好难搞,我们搞了几十年了,也没说出什么重大进展。袁院士介入该领域后,我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我们利用远缘杂交水稻优势,提供适用盐碱地的种子资源,随时耐盐碱地高产品种,加强执行栽培技术,进展显着。
【三】
在培育耐盐碱水稻过程中面临许多挑战,水稻秧苗是不耐盐碱,盐碱程度很高时,水稻下面都是一层白色的盐,影响吸水,影响水稻的纵向生长。
团队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请教水稻研究方面的老前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比如说研发新的水稻品种、降低土壤盐碱度,尝试了各种办法,实验之后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我们扩大规模,提升产量做了充足的科研基础准备。
袁院士对待耐盐碱水稻的研发非常执着,也很自信,当我们遇到困难,士气低落的时候,他会组织技术小组的座谈,指出我们的有利优势,怎样弥补调整方向。他不是那种死命工作的人,生活很有规律,也很有节奏。
袁隆平团队最早将耐盐碱水稻研究放在了青岛和东营两个城市。“超优千号”是袁院士亲自配置的组合,最初是作为高产攻关组合,综合性状比较好。但是意想不到的情况是,在海水稻田上种植发现它也能够耐盐碱——我们在盐碱地上进行品种的筛选,“超优千号”作为试验品种,不仅能够存活,而且成熟度高,产量高。
耐盐碱水稻的试验品种包括“超优千号”和其他一些代号品种,代号品种需要通过审定才能公布正式的名字,仍处于实验阶段,实验阶段又包括小实验、大实验、中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