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6月24日电/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应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及发展环境,必须形成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
南方日报发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消费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学博士王强东文章表示,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是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使然,主要在于“四大冲击”:一是国际经济大气候持续低迷。如金融危机的延伸影响、欧盟主权债务危机的连带拖累、英国脱欧的贸易保护主义趋势等。二是美国霸权执意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加入WTO近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一直都在30%以上,最高的2007年外贸依存度达61.8%。因此,贸易摩擦给中国经济造成了直接冲击。三是中国投资拉动型经济难以为继,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相背离。四是新冠肺炎疫情大范围且迅速暴发,使经济发展一度停滞,2020年一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8.45%。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及发展环境,总书记在联组会上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指出了中国经济的四个基本特点:“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譬如: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同时,中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空间仍然十分巨大。这是我们大国经济的最大优势和潜力,也是中国经济应对风险挑战的最大底气。现在外需和外部环境有变化,我们必须随机应变,把握自身优势,不失时机地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扩大内需,逐步形成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巩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文章提出,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改革现行内需体制机制,优化体系结构比例
从理论上讲,完整的内需体系有三大结构板块,且有一定比例的组合,用公式表示就是AD=C+I+G。其中,AD为总内需,C是居民消费、I是国内投资、G是政府消费。居民消费是消费者日常衣食住行等的消费,国内投资是企业对国内生产的投资,政府消费则是政府财政支出,包括公共建设、职员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救灾)等预算内和预算外的经常性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折旧等。
现行内需体系中,居民消费板块长期偏低,比例失调,居民消费GDP占比即居民消费率长期徘徊在35%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0%,更低于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正是因为居民消费这块短板,决定了现行内需体系整体低水平和低效率。因此,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首先要在提高居民消费这一领域狠下功夫。
一是加快清理和修订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促进居民消费的规章;二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对城乡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完善城乡商品流通服务设施,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三是加大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力度,努力为城乡居民创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四是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和加强市场监管,稳定物价;五是创造新的消费产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提供新的消费方式,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改革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国民收入结构失衡、国民收入分配制度错位,是现行内需体系的一大缺陷,造成长期以来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分配格局直接决定消费力的大小。从理论上讲,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马克思说的“对抗性的分配关系”,是分配的“零和博弈”;政府财政、企业盈余、居民收入三者分蛋糕,其分配份额是你大我小、此消彼长的。改革开放前,中国由于经济底子薄,长期实行低分配、高积累的政策,“国家拿大头、企业拿中头、个人拿小头”。改革开放后,这种格局和惯性也一直未能改变。而且,随着GDP的不断加大,居民收入的份额反而下降了。如1978年,广东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0.6%,2018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广东为42.36%、全国平均为42.7%。经济发展了,老百姓收入的比重却下降了,这种机制必须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