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王东京:深入理解“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http://www.CRNTT.com   2020-06-09 08:22:17


(图片来源:网络)
  中评社北京6月9日电/据经济日报报道,中央最近多次强调,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扩大内需又作了具体部署。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央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表明政府宏观调控重点已从供给侧转到了需求侧。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并不矛盾,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

  扩大内需应坚持重点从供给侧发力

  一国经济要稳增长,总供求必须保持平衡,这是常识。问题是总供求如何平衡?200多年来经济学家一直对此有争议。19世纪初,萨伊提出了供给创造需求原理,说市场经济不会有普遍生产过剩,供求平衡的重点在“供给侧”。然而不幸的是,上世纪30年代西方出现经济大萧条,生产普遍过剩,失业率平均达25%以上。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萨伊定律不攻自破。

  也是时势造英雄。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并由此掀起了一场所谓的“凯恩斯革命”。其中有三个重要观点:总供给与总需求不能自动平衡;普遍失业是由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引起;扩大就业需国家用扩张财政政策重点刺激投资。显然,凯恩斯供求平衡的重点,从萨伊的“供给侧”转到了“需求侧”。

  客观地讲,《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应对大萧条曾起过一定积极作用,而且一度被奉为西方国家的“国策”。可惜好景不长,到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却纷纷陷入了“滞胀”。墙倒众人推。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宣称:要对“凯恩斯革命”进行“再革命”;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断言:政府刺激投资对稳定经济无效;供给学派强调:政府调控经济应从需求管理重新回到供给管理。

  凯恩斯理论失灵,一个重要原因是仅仅关注总量平衡而忽视了结构平衡。事实上,供求平衡同时也要求结构平衡。这一点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做过分析。在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时,他将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再生产与消费资料再生产两大部类,明确提出要实现“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两个平衡。其中“价值补偿”是总量平衡;“实物补偿”则是结构平衡。

  马克思还分析指出,总量平衡并不能保证结构平衡,而结构失衡必然导致总量失衡,所以他认为供求平衡的重点是在供给侧。在他看来,供给本身就是对具有一定价值的一定产品的需求。近年来,中央立足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要用改革的办法从供给侧调结构,并通过不断改进和提升供给扩大内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