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王平:人工智能时代凸显情感教育需求
http://www.CRNTT.com   2020-05-28 10:53:00


 
  另一方面,情感因素的融入可能使学习成为真正有关生命质量的活动。有教育意义的学习与学习者在和他人建立的小组或者团体中的人际交往关系状况密切相关。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一项关于儿童学习的项目结果显示,大脑发育过程中接受到的信息刺激在促进学习和大脑发育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而真正对认知、语言和整个大脑发育产生影响的是学习者和他人的交往。尤其是对认知发展尚不成熟,身体各项素质和能力都还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儿童来说,他们更多地是在与他人(父母、老师或者同伴)结成的安全关系中学习。其原因就在于,交往中的学习除了获得知识、信息、语言等静止性、符号性、单一性因素的刺激之外,还伴随着非理性的情绪情感因素,例如表情、神态、身体动作等,而这些恰恰标识了人学习的目的,即促进整个人的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也唯有真正与生命融合在一起,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且为生命的成长提供滋养,才更加显现出其价值。在此,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得不关注并真正引起对情感层面的重视。

  对人工智能的选择与运用,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

  人工智能作为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成果,其兴起和发展将会给教育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甚至现在还很难去想象。一方面,人工智能使得对于知识的学习更加便捷,正如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富兰说,“无处不在的数字工具和数字资源让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技术会替代人,改变人的思维方式,甚至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和强化,会导致具体教育活动中评价导向的简单化、价值观的线性化,并由此造成对丰富人性的倾轧,使得人的生命变得浅薄,生活成为碎片。

  人工智能能否解决学校教育的一切问题?尤其对于学校中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到底在什么时候学、如何学、选择学什么等,依然是需要做出“选择”的问题。因此,人工智能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教育权”的让渡,更不意味着教师的退场。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便利,但是否选择使用这种“便利”,以及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使用这种“便利”而使之真正成为教育和学习的促进因素等方面,还有赖于人们的辨别和取舍。

  这种辨别和取舍,考验教师对教育契机的捕捉、对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的了解以及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育目标和方向的把握。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将从教育教学中的“航船”成为“舵手”,其作用和职责将不再是盛装知识和技能并亲自把它们教给孩子们,而是对孩子们的成长需求,尤其是真实的生命成长状态作出判断、回应,并基于这种判断为孩子们设计课程、组织教与学。而这个过程,对于教师而言,仅仅依靠传统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在同学生的交往中,在真正地对学生整个生命的关心中不断塑造自己良好的情感素养和条件,尤其是在对学生情绪情感的识别、回应的过程中,组织教学,担负起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责任和特殊的使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