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聚焦四大发力点 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http://www.CRNTT.com   2020-02-16 09:32:05


 
  三是体制机制障碍制约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当前,中国营商环境出现了明显改善,但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弊端。突出表现为:在要素获得方面,由于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难以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在产权保护方面,“四梁八柱”的保护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但在制度落实和执行力度方面还有待加快;在公平竞争方面,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还存在一些壁垒,一些地方还存在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在科技创新方面,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还不健全,尚未能充分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市场主体的创新力。

  此外,还要关注中国高技术产业供应链安全性风险。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制造和下游加工组装环节,上游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设备、主要软件等仍然掌握在外资企业手里。从未来趋势看,一些国家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围堵和打压可能不会减弱,这意味着中国高技术产业始终存在“断供”风险,供应链安全性面临一定挑战。

  长短结合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组合拳”

  文章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针对问题挑战,聚焦“两性两化”,按照制造强国建设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短结合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组合拳”。

  一是继续加大力度降低制造业成本。要通过深化户籍、土地、能源等制度改革,释放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市场活力,降低各类要素价格。

  二是支持中西部地区精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重点区域和国际贸易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选择若干具有区域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的地区,建设一批承接制造业转移示范区,采取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东部地区企业特别是产业链龙头企业向这些地区转移。这样既可以保障中国产业链完整性,又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对标制造业发达国家,坚持质量优先、标准引领、品牌带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引导和支持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机器换人”、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方式加快改造提升,加快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幅度提高劳动力生产率,以对冲劳动力成本上涨。

  四是推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中国严重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技术领域,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组织整合国内有关科研力量,加强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联合攻关,加大基础专用材料研发力度,提高产业技术基础能力,着力构建一批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五是以高水平开放合作提升产业链水平。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全面推动制造业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平衡好制造业产业链外迁和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关系,把制造业产业链外迁作为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中国世界品牌、扩大国内企业全球影响力的机遇,积极谋划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生产组织网络。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