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10月7日电/据文汇网报道,香港恒生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赵萌萌认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近年假新闻泛滥,信息素养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西方及亚洲国家的重视,也早已不再局限于新闻传播领域。作为社交媒体的主力用户群,青少年既是主要的网络信息消费者,又是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者。这就要求他们不仅有能力分析和判断信息的准确性,也应具备新闻伦理和责任感。根据近五年的统计资料,香港平均每年的本地大学升学率为20%左右,因此,香港中学生是比大学生更广泛的信息素养教育受众。
赵萌萌指出,香港政府一向重视资讯科技方面的教育,1998年起就制定了一系列资讯科技教育策略,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分为八个范畴,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又分为不同程度,不过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科目。有理由认为,信息素养教育有必要作为基础通识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必修课,至少要从初中阶段开始。此外,信息素养教育中还应增加关于新闻伦理的内容,使青少年意识到发布和分享可靠的信息是一种社会责任,养成追踪信源、核查事实、基于证据评估信息质量的习惯,从源头上提高互联网信息的可信度。由于香港中学生整体在评估信息方面表现较差,在新闻素养课程中需着重加强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何为高质量信息、如何确认论据充分、如何平衡各方论据、信息是否有偏见和遗漏等。另外也应鼓励他们多参与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加强批判性思考。
此外,香港市民整体对新技术的认知有限,根据香港浸会大学新闻与社会研究所发布的《香港媒体数码发展报告2018》,香港市民最不了解或完全没听过的技术包括算法(78.2%)、区块链技术(77.6%)及扩增实境(67.3%),这与产学隔阂和业界采用新技术的程度不同有关。香港应加强产学合作,一方面,可以请新闻从业者在信息素养课程中担任顾问,与教师共同制定教学策略和材料,使青少年掌握关于新闻生产和媒体运作机制的第一手知识;另一方面,业界也应善于利用新技术,使公众有更丰富有趣的信息获取体验,逐渐提升公众的技术认知水平,进而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优质的信息技术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