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系统形成改革,鼓励地方政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方政府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地方政府抓住有利时机,引进外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分税制改革之前,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之所以蒸蒸日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东部沿海地区利用生产要素价格差,从港澳地区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外贸经济,从而使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步入快车道。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所下降,但是,东部沿海地区借助于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有力势头盘活存量资产,从而使经济保持增长的趋势。进入本世纪之后,东部沿海地区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通过发展电子产业,逐步形成了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东部沿海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始终扮演火车头的角色。
正是由于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中国经济才能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这样说,地方政府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和地方政府设立的投资平台,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重大疫情过后,东部沿海地区政府组织招商队伍,纷纷到海外招商引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存在非常明显的路径依赖。依靠外部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官员固有的思维定势。这种依靠外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与中国强调国际国内双循环有一定的落差。但是不管怎样,只要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就不能否定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二,地方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手段。分税制改革之前,地方政府更多的是依赖中国特有的财政包干体制,通过大规模的减税让利,吸引外资。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税收权受到约束。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地方政府不约而同发展房地产业。通过促进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依靠房地产领域的税费收入,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近年来由于中央实行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手足无措。他们面对新经济形势和国家的宏观政策,找不到刺激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中国房地产市场之所以出现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过分依赖房地产经济。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趋于稳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品房空置率增加,地方政府就无计可施。
中央显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鼓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寻找经济增长点。中央多次就县域经济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建立微循环系统,确保中国经济充满竞争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