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11月20日电(评论员 彭念)当前,在美国发动“贸易战”和新冠疫情强势反弹的叠加效应下,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趋势依然存在。在这一严峻形势下,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5个国家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RCEP覆盖22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0%,15个成员国2019年GDP规模达25.6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3%,区域内贸易额10.4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7.4%。
这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预示着多边主义的“胜利归来”,极大地提振了全球经济恢复信心。接下来,成员国要讨论建立疫情期间的经贸合作新模式,尽快推动RCEP产生早期收获成果、巩固全球多边主义信心,让“多边主义”在世界各国“茁壮成长”。
首先,构建疫情期间成员国之间的人员往来“便捷通道”和货物“绿色通道”,尽早恢复正常的贸易和投资活动。目前,中国已经与新加坡、老挝、缅甸、印尼等东盟国家建立了人员“快捷通道”和货物“绿色通道”,恢复与越南等东盟国家的直飞国际航班。中国还与韩国开通人员“快捷通道”,与日本讨论开通“快捷通道”,积极构建中日韩“快捷通道”。未来,各成员国应齐心协力加快协商进程,探讨建立中国—东盟和东亚区域“快捷通道”和“绿色通道”网络,尽早恢复正常的贸易和投资活动,让RCEP真正发挥促进贸易投资的重要作用。
其次,打造区域金融安全网,维护地区供应链、产业链和金融稳定。疫情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拔高部分国家债务负担,提升地区金融风险系数。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将成为影响亚太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隐患之一。基于此,成员国应借助签署RCEP的有利契机积极探讨构建区域性金融政策宏观协调机制,特别是提早制定对部分金融风险较大的成员国的救助方案,以精准的政策支持和充分的资金保障来维护地区金融稳定,减轻金融市场动荡对成员国之间贸易投资活动的干扰效应。
同时,在全球产业链需求端和供应端被削弱的新形势下,中日韩以及东盟之间紧密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势愈发凸显。各方可继续用好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和经济高官会、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等多边会议机制,加大政策协调和规划力度,重点在家居用品、高科技零部件、纺织和机电产品等领域巩固原有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势,同时根据疫后重建所创造的新需求,尤其是公共卫生防疫和智能医疗设备、跨境电子商务、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探索建立新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全球产业链体系。
再次,完善争端解决机制,确保RCEP对贸易投资的长期促进作用。RCEP成员国中既有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也有柬埔寨、老挝等欠发达国家,各国在投资、竞争、知识产权等领域政策存在显着差异。因此,构建并完善符合实际情况的争端解决机制对RCEP的长期顺畅运行至关重要。未来,RCEP争端解决条款应根据实际运作情况不断改进,同时畅通申诉渠道和完善申诉机制,避免滥用条款,让RCEP充分发挥促进贸易投资的“加速器”功能。
最后,淡化政治分歧和主权争议,营造区域合作的稳定外部环境。部分RCEP成员国之间存在深厚的历史积怨、领土主权争议或政治外交分歧,并制约区域合作的深入发展。成员国既然能够摒弃分歧签署多边贸易协议,就应该继续坚持通过对话协商有效管控分歧,妥善解决相关争议,共同排除外部干扰,一心一意防控疫情、促进发展。特别是中国和东盟应加速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最好是能尽快举行面对面磋商,同时克服疫情干扰,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稳步开展海上务实合作,为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