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8月21日电/日前,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其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中预测,到“十四五”(2021-2025年)期末,中国可能缺粮1.3亿吨左右,其中谷物(三大主粮)缺口大约为2500万吨。
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社论表示,在强化粮食安全的背景下,这个数据很容易被社会舆论解读为中国缺粮严重并且已经影响到了粮食安全。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虽然夸大粮食危机可能会起到鼓励国民节约粮食的作用,但这不是事实。
文章介绍,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以占世界总面积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这是中国创造的奇迹。统计显示,中国粮食自给率达到八成以上,但是如果以供人吃的主粮算,2019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达到98.75%。因此,中国依赖进口的主要是大豆、玉米等饲料用粮。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的收入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蛋白质的摄取量逐渐增加。在过去十几年里,中国居民饮食出现了消费升级的趋势,就是家庭肉蛋奶的消费比重不断增长。这需要中国饲养更多的猪、牛、鸡、鱼等动物。大豆中蛋白质占比35%-50%(平均约40%)、油脂16%-22%(平均约18%),因此,中国开始大量进口大豆以满足蛋白质消费需求,逐渐形成了中国动物蛋白质和食用油逐渐依赖进口大豆的格局。
中国人能够消费低成本的大鱼大肉,并且肥胖率不断上升,部分原因来自于中国有能力每年进口近1亿吨大豆,这基于中国拥有大量顺差以及人民币汇率稳定等前提条件。与此同时,中国粮食种植丰收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更高强度的施肥,而肥料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等加工而成。
文章称,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我们在高速增长阶段的双顺差格局支持了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善和升级。但随着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诉求和趋势越来越强,尤其是我们要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中国的贸易顺差或将逐步减少,未来在能源和粮食方面的巨大进口能力也可能会逐渐受到挑战。所以,我们首先要节约食用粮食和蛋白质,而不是随意浪费。在同样人口众多而资源匮乏的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他们在饮食上已经养成了精简节约的习惯。
中国与美俄等国家不同,后者在能源和粮食方面不仅能够实现完全自足,还是全球主要的出口国。而中国虽然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但能源和粮食(饲料粮)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这是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战略性挑战。日本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就开始研制节约用油的汽车,并以此形成了全球竞争力。目前,不少中国民众偏好高耗能的SUV车型,尽管中国正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但在车型上短期内依然存在大型化趋势。
文章认为,节约能源与粮食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应该是战略性的任务和目标。经历高速增长时期的繁荣,人们容易养成挥霍的生活方式,而中国却也缺乏挥霍资源的条件。“勤俭节约”应该是我们民族永远坚持的理念。
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角度看,大国经济体系必然要以内需为主要驱动力量,贸易顺差也许会逐渐减少。尤其是当前,我们的石油、大豆、芯片等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我们必须节约能源和粮食,提高芯片的国产化率。这应该是长期性的约束,要在需求侧进行系统性的调整和管理。
供给侧方面,在确保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的科技要素、人力要素和政策要素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方面,可以改进分田到户的耕作方式,集中土地实行机械化耕种;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可以考虑到海外投资农业,承包土地种植粮食,并由政府在融资与收购等方面提供一定支持,真正实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