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2日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陈彦斌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表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我国各个行业已基本恢复正常。同时,消费表现相对低迷,复苏乏力。不过,中国居民消费仍具有较大潜力,要提振消费,把这种潜力发挥出来需要依靠深化改革,特别是经济发展模式、收入分配、房地产市场、社会保障、构建新发展模式等方面的改革。
陈彦斌表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我国各个行业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生产运营。同时,消费表现相对低迷,复苏乏力,出现结构性分化。一方面,网上消费、新业态消费等快速增长;另一方面,餐饮、住宿、娱乐以及与旅游相关的服务类消费仍然疲软。消费低迷现象依然存在,促消费任务仍然艰巨。
过去二十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但是由于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偏低,因此各界人士更为重视投资和出口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支撑作用,存在忽视居民消费的倾向。在“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中国经济很容易受外部冲击影响。于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其中新抓手是“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现实与这项战略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需要高度重视与合理应对居民消费乏力的问题。
陈彦斌认为,中国居民消费具有较大潜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居民部门消费率持续偏低,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国内市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供给还较少,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消费潜力由于供给侧受到抑制而未充分释放;三是消费环境整体欠佳,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潜力未被释放。
为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部分地方采取发放消费券的方式刺激经济,对此,陈彦斌认为,这只是疫情冲击之下的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消费低迷的问题,当前只有依靠改革的办法才能真正有效提振居民消费。具体有以下几个抓手:
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长期以来,“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的发展模式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这种发展模式也导致资本积累超过黄金律水平,抑制了消费增长。鉴于此,需要坚定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心,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从而进一步挖掘居民消费潜力。
其次,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两方面入手,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十三五”期间我国重点解决了贫困群体的收入与消费问题,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战略性地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与消费。
第三,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减轻居民部门住房债务负担,降低居民债务对消费的抑制作用。近些年,由于房价高企,中国居民部门债务快速攀升,居民背负了较重的房贷压力。房贷规模的扩张抑制了居民消费。因此,未来应加快构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减轻居民部门债务负担,从而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第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根本性地减轻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一直以来,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服务性消费供给数量不足,导致“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持续存在,明显增加了居民预防性储蓄。只有解决好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才能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多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促使居民降低预防性储蓄,为消费腾出更多的空间。
第五,构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工厂”模式成功推动了中国经济数十年的高速增长。但随之产生的是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内需持续不足的局面。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不利外部环境下,有必要构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新发展模式。在进一步维护好“世界工厂”地位的同时,加快培育国内市场,加速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打造中国作为“世界市场”的新角色。通过“世界工厂+世界市场”的新模式营造更好的消费环境,促进居民消费的提升。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金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