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5月12日电/目前,在中央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作用下,中国经济社会复苏步伐明显加快。但要看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下降6.8%,一些企业面临破产或陷入生产经营困境;城镇调查失业率居高,农民工外出务工受到影响,今年有874万高校毕业生等待就业,脱贫攻坚亦需要让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就业岗位存量收缩和需要就业者数量增加的叠加效应,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复杂。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社科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华颖文章表示,在此背景下,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概念,并将保就业列为“六保”之首,表明当前促进就业的重要性。在促进就业的各类政策工具中,社会保障作为与就业紧密关联的制度,可以并且应当发挥更大作用。
文章提出,首先,应进一步扩大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缴费及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的支持力度。
一方面,根据疫情发展态势,部分地区可以适当延长政策实施期限,同时可考虑使用一部分全国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来化解无力承受减免政策所带来基金缺口的地区现实困难,确保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及时纳入减免缴费政策的覆盖范围,降低用人单位用工成本。
另一方面,失业保险当前采取的主要是稳岗返还措施,截至4月19日已有302万户企业享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388亿元,为受益企业及时纾困解难,但相对于中国失业保险5000多亿元的基金结存规模而言,这种支持的力度还可适度加大,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惠及更多用人单位,同时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强化劳动者技能培训等。
其次,充分利用社会保障拓宽就业空间。
一是社会救助可扩大范围。结合此次疫情中暴露出的社区建设滞后问题,可考虑将一部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公共资源与社区建设及发展有机结合,在继续保障低保对象中的就业困难者实现就业的同时,将低保边缘群体中的就业困难者纳入政策覆盖范围。同时,视情将一部分全职公益岗位分解成半职岗位,给予更多的就业困难者以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是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及相关服务。将大力发展老年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及相关公共服务,作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培育民生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着力点,提高政策精准度,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充分调动市场主体与社会力量参与。
三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如能大力发展慈善组织特别是立足社区的基层慈善组织,形成发达的慈善网络,其可创造的就业岗位将是以百万计。
再次,尽快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及经办服务。
中国现行的居民医保、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相关服务等大多只面向本地户籍人口,而2019年末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达2.8亿人,相当多的农民工及异地就业的城镇居民无法在工作或居住地就近获得医保,遇到困难时亦难以得到当地的社会救助,“一老一幼”也不能享受平等的福利服务。要通过深化改革,促使社会保障制度从覆盖户籍人口转向有效覆盖常住人口,为异地就业者提供有效保障。
同时,近几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此次疫情更是加速了电商、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医疗等新业态发展。新业态下的劳动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收入来源、工作场地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现行社保经办服务难以适应这种新情况,以致漏保、断保及重复参保等现象屡现,既不利于保护劳动者社保权益,也有碍新业态下就业规模扩大与就业质量提升。因此,应加速推进社保服务方式的现代化,全面畅通网络经办社会保险服务,实现全国信息联网和地区之间无障碍对接,允许新业态从业者灵活参保和缴费,为各种业态下的劳动者提供精准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