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静音车厢的另一个问题是,人人都有静音的意愿,那么,这种意愿需要用价格来筛选吗?一方面,有了价格机制之后,付出钱的人,会形成更强大的共同意志:“我们都付了钱,你还来这里吵”;另一方面,价格机制会阻拦很多对静音需求不强烈的人,或者,本身就会发出噪音的人。那么,以一个不贵的加价,比如,5元、10元,来区分人群,是有利于静音车厢本身的成功运行的。
但是,也应该看到的是,静音是一种公共契约,不发出吵闹声音的人,就应该享受静音环境。这也是设立静音车厢的初衷,即”以意愿与行为”来区分,但如果以价格机制去筛选,虽然是高效的,但多多少少有不公平之嫌。
还有一个问题是,当设立静音车厢之后,会产生“一般车厢不必静音”的想法,这会不会使得非静音车厢更加吵闹,而且吵闹者还理直气壮,“你为什么不去静音车厢”?就像现在公交车上,当群众指责有人不让位置给老人的时候,有人会反驳:他怎么不去坐出租车?
生活是复杂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有待静音车厢的试点过程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细节。最乐观、最理想的情况就是,仅仅依靠自觉,静音车厢就能良好运行,幷在一段时间之后,自发形成各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刘远举) |